自2003年10月20日開始,久違了的搶購風似乎又回來了。這次搶購有些不溫不火,人們在超市中購買大米、面粉和食用油,目前雖已平息,但這些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已經悄悄漲上來了。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次波瀾不驚的搶購風?
原因之一在于今年中國糧食欠收,2003年糧食總產跌破了9000億斤的關口,欠收使得糧食收購價就有所上升,這是近年來罕見的現象。糧食欠收觸動著這個人口大國敏感的神經
,其對心理上微妙的影響,對糧食產銷情況的三人成虎,就可能使得市場出現強烈的糧食漲價預期和后果。
原因之二恐怕和一些官員的政績意識有關。近年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力度加強,退耕還林還草使得農業生態得以改善,不少農民也從中得到了實惠。但背后也隱藏一種可能,一些官員為了美化本區域農業結構調整的成效,有意無意地低報糧食產量。出政績的心情越迫切,對糧價的影響就越明顯。
原因之三不排除新舊糧改政策觸動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團。
應該說,從條條的關系來說,有各層次的糧棉油儲備體系,從塊塊的關系來說,雖然全國糧食欠收,但不少省市的余糧不是小數目。面對糧油產品價格的異動,條條塊塊倘若出自公心,應并不缺乏有效調度,平抑或者緩解價格異動的能力。舊糧食流通體制的弊病已經水落石出了,如果政府既不直接補貼作為生產的農民,又不直接補貼作為消費者的城鎮居民,那么投入到流通環節的資金就會滋養出不少碩鼠來,這些碩鼠完全可能使得本應有效的流通體制變得反而擁堵,使得有效調度蛻化為對自己的“有利調度”。正所謂“官倉老鼠大如斗,見人開倉亦不走”。
原因之四是國際糧價的波動可能對此輪風潮有一定波及。2002年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糧食大幅減產。2003年歐洲糧食又嚴重減產。世界糧食庫存的下降和國際糧價的上漲,可能會對中國有影響。不過在我看來,除了大豆等一些進口量比較大的品種及其加工品的價格,可能會受國際市場影響之外,此輪風潮的根源是在國內。目前看來,這一輪糧油搶購風,還不是山雨欲來的烏云,它會漸漸褪去。
那么這是不是中國通貨膨脹卷土重來的前兆?
筆者對此是樂觀的。
就消費品價格而言,雖然糧油漲價了,但在2003年前三個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三季度同比漲0.7%,其中雖然食品和部分服務項目價格上漲了,但耐用消費品、通信和交通工具仍然是競相大幅削價。
就投資品價格而言,雖然今年原油和成品油、鋼材、水泥等價格大幅上漲,但這主要是國際市場價格高企的結果,隨著明年國際原油價格和國內投資率的下降,投資品價格也會回落。不能將這輪采購風和通貨膨脹蠢蠢欲動等同起來。
鐘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