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擔保已成股市毒瘤 啤酒花事件凸現其殺傷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1月11日 06:01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惡意擔保的主觀目的性非常強,即將擔保作為一種從上市公司掠奪資金的方式 近一個多月來,由惡意擔保引爆的“地雷”一個接著一個。從奧園發展、神龍發展,到近日的啤酒花,幾家公司的劫難無不發端于惡意擔保。顯然,惡意擔保已經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成了我國股市的一大“毒瘤”。 近年來,上市公司被擔保拖下水的情況屢見不鮮。而近一個多月來,由惡意擔保引爆的“地雷”更是一個接著一個。從奧園發展、神龍發展,到近日的啤酒花,幾家公司的劫難無不發端于惡意擔保。由此,不僅導致公司自身股價應聲跳水,更使得擔保圈內的公司連帶遭劫,投資者資產嚴重縮水。顯然,惡意擔保已經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成了我國股市的一大“毒瘤”。 觸雷者屢見不鮮 惡意擔保有別于上市公司因正常經營需要而建立的公司間互;蜿P聯擔保。后者的動機相對單純,主要是為了上市公司融資的方便。而惡意擔保的主觀目的性非常強,即將擔保作為一種從上市公司掠奪資金的方式。其往往表現為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通過其控股地位,利用上市公司對大股東和關聯企業進行巨額的貸款擔保,將上市公司變為“提款機”,最終上市公司被徹底掏空。 我國股市遭遇惡意擔保被掏空的上市公司不乏先例。ST猴王自上市以后就一直處在母公司猴王集團的完全控制之下。猴王集團除了長期挪用上市公司十幾億元的資金外,還冒用ST猴王的名義為自己貸款3.7億元,又讓上市公司為自己另外3個億的貸款提供擔保,最終把上市公司掏空。被大股東恒通集團當成提款機的ST棱光也是如此。其近5億元的對外擔保中有逾3億的擔保對象為恒通集團的子公司。*ST長控在泰港實業成為其實際控制人后,不僅被泰港占用資金達近2億元之巨,還先后為其在銀行借款2.05億元提供擔保。中科創業則利用數家被控制的上市公司相互擔保貸款,并最終形成了一條高達54億元的超級資金鏈,操縱股市,違規謀利。 圈錢手段幾近瘋狂 相比之下,近期暴露的幾起惡意擔保事件的影響程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其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特征尤其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通過惡意擔保圈錢,大股東或公司實際控制人利用的是上市公司的信用。這些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利用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子公司,觸角已伸向地區內其他上市公司。以啤酒花為例,該公司目前已經查處近18億元的擔保黑洞,其中有8億元曾經披露過,在這些擔保中有不少是啤酒花與同地區一些上市公司的互保行為。如與友好集團的互保金額就達1.8億元,匯通水利為1.1億元,新疆眾和為6800萬元。啤酒花的泡沫破裂了,這些公司不可避免地受牽連。 擔保資金究竟用在何處,難以言明。奧園發展(原誠成文化)9月26日的訴訟公告中指出,海南誠成藥業于1997年12月29日與中國銀行海南省分行簽訂協議,獲得外幣貸款38.4億日元。據媒體報道,奧園集團懷疑該款項并未按貸款協議投入到從事漢方中成藥和西藥健康保健藥品的開發研究中去,而實際被轉移到了奧園發展前董事長劉波在日本經營的業務發展并不順利的公司。 一旦事發,往往已是億萬財富化為烏有,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大量的銀行壞賬由此產生。資料顯示,神龍發展(原福建福聯)與關聯企業互保從銀行獲得巨額貸款。奧園發展“劉波事件”發生后,目前起訴奧園發展的絕大多數為銀行。 空子到底在哪里 在近年來證券市場的制度設計不斷完善的背景下,緣何仍然有啤酒花、神龍發展、奧園發展等一批上市公司可以將投機行為及違規行徑放大到肆無忌憚的地步,惡意擔,F象暴露出的深刻問題值得深層次分析。
內部決策失控,公司治理不規范,為問題發生之根本。啤酒花擔保累計總額逾17億元,遠遠超過公司凈資產。對此,投資者不能不問,這么高的擔保數額公司是如何決策的。而隨著近來訴訟等事件逐步浮出水面,奧園發展已經宣稱,公司董事會對某些擔保并不知情,不排除有人為偽造擔保資料的可能,如果真如此,則可能涉嫌到詐騙和犯罪。 信息披露嚴重違規,使得違規行徑得以隱瞞。啤酒花、神龍發展等公司的擔保行為早就開始,但公司卻遲遲不及時進行信息披露。 面對上市公司大量擔保和借款,放貸銀行為何大量放貸,尤其值得思索。上市公司通過與關聯企業互保,從銀行獲得借款時,其在人民銀行各地分行的貸款證都留有記錄,所有商業銀行放貸時都可以打出記錄,并能計算出上市公司的累計擔保數額。面對上市公司大量擔保和借款,相關銀行對這種貸款行為是否進行了相應的風險控制,其中是否存在所謂的“黑幕”和“灰幕”,令人玩味。 會計師事務所對惡意擔保的審計問題,再度被關注。作為審計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審計最少每年進行一次,并且審計師完全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貸款證,對于發生惡意擔保的上市公司,相關審計機構是如何進行審計的,其是否及時提示了風險,投資者不能不提出疑問。 無疑,惡意擔保已成為中國股市一股強有力的破壞力量。它不僅使一個又一個原本可以良性發展的上市公司一步步走上末路,還嚴重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制造了巨大的財務風險和市場風險。對此,市場各方強烈呼吁,必須對這種破壞股市秩序的行為加以重視,予以嚴懲,否則市場難言健康發展。 (上海證券報記者 王璐 李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