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江西果喜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果喜的創業經一個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卻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小行星命名權的企業家;一個靠著1400元下海的人,卻躋身《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一個憑借“雕蟲小技”的木匠,卻走上了人生和財富的巔峰。帶著敬意與疑惑,記者來到了地處江西余江縣城的果喜集團。
稻草田里建起“木雕帝國”
提到創業初期,張果喜激動而自豪地向我們講述了他是如何從振臂高呼:“要吃飯的跟我來!”到后來在稻草田里建立起木雕王國的坎坷經歷。
30年前的張果喜才19歲,擔任余江縣鄧埠鎮農具修造社的木工車間主任。由于管理等各種原因,上百號人的企業已破舊不堪、日益衰弱。在修造社瀕臨倒閉的關鍵時刻,張果喜以一種男子漢的氣魄和年輕人的果敢,振臂一呼:“要吃飯的跟我來”,隨即帶領著自愿放棄鐵飯碗的21名工人開始創辦余江工藝雕刻廠。
沒有資金,他變賣了祖上住了三代的私房,換得1400元錢作為企業第一筆啟動資金;沒有材料,就自己到山區采購;沒有技術和市場,他就親自帶領員工三進上海。經過考察,張果喜了解到上海出口市場對雕花木箱感興趣,于是他帶領員工赴浙江東陽拜師學藝,并聘請技術人員,成功生產出了第一批雕花樟木套箱,受到客商的喜愛,并開始遠銷日本、香港、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果喜捕捉到對他和他的企業來說都非常重要的一個信息——漆器佛龕在日本很受歡迎,于是立即組織員工攻關,很快生產出了造型各異、工藝精湛、用料考究的佛龕,一舉轟動了日本佛教界,產品從此供不應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當大多數中國人還在小心翼翼地談論賺錢并且以萬元作為先富起來的標準時,張果喜向外界宣布他已在家鄉的稻草田里建成了他的“管理帝國”,那時他的個人資產已達3000萬美元,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億萬富翁。
隨著企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張果喜感到傳統的經濟體制和經營模式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為此,他狠狠地劈出了“三板斧”,打破了一成不變的“鐵工資、鐵飯碗、鐵交椅”,創新了一套工資分配、勞動用工和人事制度,建立了適合企業發展的新的管理體系。
隨著產品的不斷開發、需求量的擴大、管理模式的創新,產品由原來的單一品種擴展到五大類2000多個品種,暢銷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余江工藝雕刻廠很快步入了產業化、規模化和國際化之路,并于1990年發展成了江西果喜實業集團公司,形成了以香港為窗口,面向世界;以日本為基點,牽制臺灣、韓國;以德國為龍頭,帶動西歐市場;進軍洛杉磯,開發北美市場的木雕產業發展新格局,以驚人的速度成為江西省第一個出口創匯大戶。
1993年6月5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聯合召開命名大會,將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028”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張果喜星。這在中國企業界尚屬首次,當時在世界上也僅有美國著名實業家哈默博士享有此殊榮。
從傳統工藝到高新技術的轉軌
面對成功的喜悅,張果喜不但沒有沾沾自喜,反而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一想還有哪些失誤和不足。他逐漸意識到木雕產品的市場是有限的,這種傳統工藝要再做大一些幾乎不太可能,這已經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1993年,張果喜提出了“第二次創業”的發展口號,決心加大資金投入,躋身高新技術產業。經過廣泛調查、論證、篩選,他將目光瞄準在化工、汽配、微型電機、服裝機械和酒店旅游業上。
1994年,果喜集團從韓國引進了六條聚乙烯發泡材料生產線,首先進入了包裝行業,并在廣東、深圳、福建和上海等地選點設廠。兩年后他又在深圳設廠開發發泡材料的延伸產品。目前,一個年產值超億元的以生產汽車內飾件系列產品為主的新型企業已建成,在全國同行中處于領先水平。
1999年,果喜集團又與美國一家公司合作,引進專利技術,在余江創辦了江西喜泰電機有限公司,生產當今世界最先進的高科技電機產品——無刷無槽微型直流電機。該項目的實施對我國電機行業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張果喜認為,如果公司選擇的都是一些市場大、技術含量高的項目,就得花長時間消化,不符合實際;太小又不利于第二次創業企業的發展,如果全部是短平快的項目,企業就會缺乏發展后勁。所以在引進美國電機項目和韓國發泡材料生產線的同時,果喜集團還在海南開發了酒店業。這樣將短期、中期、長期的項目交叉進行,產業結構就比較完善。目前酒店和化工項目已經產生了效益,而電機產品也進入了第三代產品階段。如果當時考慮的全部是長期項目,就會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
如今,果喜集團終于從一個小作坊式的企業發展成為橫跨工藝美術品、汽車零配件、化工合成材料、微型電機、服裝機械和酒店旅游等六大行業,在國內外擁有21家公司的企業集團,步入了現代化管理、多元化經營、上規模競爭、集約化發展的良性發展軌道。據張果喜透露,下一步集團將對原來的小行業進行適當調整,最后形成五大行業格局:木雕、酒店、化工、電機和保健酒,并將把電機作為五大行業中的重點。
從“富得早”到“永不倒”的秘訣
很多人都稱張果喜是企業界的“常勝將軍”,其實在二次創業的過程中,張果喜也有過失敗。引進發泡材料生產線的初期,張果喜把生產線放在了老家余江縣,1995年項目實施的第一年就虧了400多萬。第二年他馬上調整產業區域,分別放到福建、上海和深圳等工業密集和發達地區。一年后就產生了10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這次經驗教訓讓張果喜意識到生產項目的成敗與區域條件有密切關聯,有了好的項目,還必須放在好的地區發展。
對于“常勝將軍”的贊譽,張果喜說:“我之所以沒有大的失敗主要還是得益于靈活的經營理念。不唯書、不唯上,注重結合自身的特點調整經營思路。30年前我沒有想過現在會發展到這樣的規模。我對事業的追求很執著,一次成功了,并不會就此滿足,我會不斷追求成功。”
提到他做生意有何秘訣,他說:“做生意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提倡‘先做后學’,在實踐中摸索。30年來做企業,我總結了一個規律,要在市場經濟中立于不敗之地,企業家應具備五個力:情報力、想象力、判斷力、決策力、實施力。情報力就是信息,要從四面八方調查、獲取信息,包括與朋友聊天、出國考察、參加商務活動等。聽到以后,想象分析這消息是否真實,如果是真的,就要判斷這項目能不能搞,可行性有多大?然后就要進行決策,這時候基本上八九不離十,最后就是實施,人力物力財力全部上。”
對于如何使用人才,張果喜把他的經歷總結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用苦力賺錢;第二階段,用錢賺錢;第三階段,用錢聘請高級人才賺錢。所以現在果喜集團里大部分都是招聘來的人才。
張果喜這樣概括自己:企業家必須懂政治、懂政策、懂得中國國情。只是單純地為做企業而做企業,是做不好的。“我們要懂得擺正自己的位置,放下架子,把自己看得還是和原來的小木匠一樣,才能與人和睦相處。做到不但善于雕刻木頭,還善于雕刻各種資源,從而精雕我們的人生。”
圖為張果喜,查看圖片請點擊頁面上方“附圖” 作 者:李平馮麗作者單位:經濟參考報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發布日期:2003-11-7星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