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智囊》到了100期,但開始向一本經濟類月刊的轉型不過是始于四年前,而明確其為專業性管理類雜志則在2003年初。
今天之所以能夠坦然和自信地同所有的讀者分享我們的所思所想,是因為近四年來的探索本身就是從模糊到清晰再到目標明確的一個反復的歷程,定位于“管理”類雜志也是我們根據現實市場環境、讀者的反饋信息以及向多方人士廣泛征求意見后所確定的。平心而論
,這一定位既是時代使命的要求,也是自身發展突破的必然抉擇。
盡管我們非常清晰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但要用一兩句簡單的語言將其表述清楚并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至少要從四個維度來鎖定,或者說是從四個關鍵詞入手,那就是“管理”、“企業生態系統”、“CEO讀本”和“智囊”,雖然用這樣的方式介紹我們的定位多少有些煩瑣,但現在還沒有更為簡便的辦法。
事實上,上述的四個關鍵詞我們在雜志的“智囊新語”欄目中分別做過介紹,但我們更愿意借此機會將四者之間的關聯一并向讀者交代清楚,因為我們多么需要得到讀者的認同和支持。
要談《科技智囊》的定位,必須從其目標開始談起,因為定位只不過是實現其目標的手段而已。
那么,《科技智囊》要做什么?往大的方面說,就是幫助中國企業成長,在成長前面還應加上“可持續”三個字的修飾詞。影響中國企業成長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是管理,企業的成長又如何實現可持續?那就需要在“企業生態系統”下審視管理,而不是就管理談管理,管理是個大筐,什么都談有泛管理之嫌,所以《科技智囊》關心的是企業管理,而且是CEO層面的管理。管理一半是藝術,一半是科學,在這兩者之間又孰輕孰重?坦率地講,在“道”與“術”之間我們更為關心思維方式和思路的提升,而不是管理理論和工具的照本宣科,我們最大的理想就是成為企業CEO們的管理“智囊”。
為什么是管理
目前我國大多數經濟管理類雜志都定位于“財經”類,或某幾個熱點產業的追蹤,具有明顯的跟風、炒作跡象。我們選擇“管理”是因為它是企業的根本所在,它可延伸的幅度與再挖掘的深度是不可限量的,具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在我們看來,目前中國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是管理意識與管理理念的落后,在硬件水平上我們與世界的差距不大,但關鍵的軟件資源、軟環境與西方發達國家相距甚遠。造成此種原因的是人員素質問題,再進一步而言,人員素質的差距又是與整個國家的管理水平息息相關的。因此,以“管理”為核心,建設健康的“軟環境”是時代發展的主流。
要談到“經濟類”與“管理類”雜志定位的不同之處,就必須先搞清楚兩者之間的差別:經濟學是從社會的整體利益去研究資源的最優配置。相反,管理學是從企業的利益出發,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諸如戰略、決策、財務、營銷、生產、會計、人力資源、供應鏈、組織行為等)去研究如何使企業的利益最大化。
一個在研究社會,一個在研究企業。可見,經濟學和管理學在研究對象、目的及手段上都是非常不同的。以企業“CEO”為讀者定位的《科技智囊》又怎能不把“管理”作為自己的內容定位呢?
我們對管理的認識強調匹配原則,即在特定的時間、空間背景下的管理思想與管理實踐,其最終目的是為企業CEO提供“有用”及能夠產生“實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思路。
企業生態系統真相
我們習慣于把企業作為賺錢工具,把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看作是天經地義的事。其實,以利潤最大化為核心目標的企業應屬傳統企業而不屬現代企業,現代企業是以可持續成長為最高宗旨和最高追求的經濟組織。隨著我們對企業的了解不斷加深,我們越來越發現,企業其實和人一樣,同樣具有強烈的系統特征。
我們始終堅持從生命整體的角度看待企業,對于企業內部而言,它是一個有機的生命系統;對于企業外部而言,它存在于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之中。我們既需要關注企業內部,也需要關注企業外部,從CEO的視角審視企業的生命結構與生存狀態。
《科技智囊》的靈魂在于它認識事物的獨特視角及剖析問題的思維模式。既注重內在欄目的有序性、邏輯性,又始終圍繞一個核心——“管理”,把企業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生命體。
《科技智囊》的內容優勢在于“系統性”,從欄目設置到內容觀點無不是從系統的、整體的思維方式出發,幫助企業實現內在生態系統的優化與外在生態環境的改善。
做CEO的智囊
幾年來,我們構筑起了一個由經濟學家、管理專家與行業專家組成的“智囊團”,他們通過《科技智囊》這一平臺為企業出謀劃策,很多讀者提到《科技智囊》自然會聯想到其背后雄厚的專家支撐。
作為媒體而言,“智囊”靈魂又在何處呢?我們強調內容的預測性、分析性和工具性這三大特性,而前兩者正是“智囊”的精義所在。
我們不想靠挖掘什么“黑幕”來一鳴驚人,也不想靠“包裝”企業與企業家過日子,我們只想和我們的專家一起組裝一臺“透視儀”,替我們的讀者把紛繁蕪雜的表象梳理干凈,透徹地分析企業的現狀,預測他們的未來,為他們提供有價值的思想產品!
從《科技智囊》向經濟類媒體轉型時,我們就沒有把它簡單看作是一個傳媒工具,而是將其視作傳媒產品,既然是產品,就不是我們逞一己之愿率性而為,而是首先要搞清我們這一產品的客戶是誰?他們需要什么?我們又如何滿足客戶需求?
我們的客戶是CEO,這就要求我們要向CEO一樣思考,一位企業家曾坦言:《科技智囊》與CEO讀本的差距就是我們這些編輯、記者同CEO的差距。誠如斯言,為了讓我們的文章打動CEO們,而不是無關其痛癢地自說自話,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三年前,有家著名的跨國投資公司同我們商談投資合作時提出了三個問題:你們是什么?你們要成為什么?你們達成目標需要什么?
三個問題可以說三年來如影隨形般纏繞著我們,三年后的今天,我們對這三個問題終于能給自己和那位投資商一個滿意的答案。
100期是個好數字,我們比這收獲更多的是有了一整套全新的內容運作模式和與之融會貫通的經營模式,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效。
剛剛走出創業期又走進一個新的創業期,一個接著一個的創業也是我們推崇的企業狀態,媒體有多種做法,但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努力幫助中國企業做大做強,并堅信,一項事業能夠成功必定源于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此我們愿向所有的讀者表達我們強烈的媒體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