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陳墨李慧蓮
現任柯達全球副總裁葉鶯是1997年加盟柯達的。在這一年,葉鶯做了兩年大事:一是切入正處僵局的柯達與中國感光行業全面合作的談判,并迅速扭轉局面,使談判柳暗花明;二是給她的老板——柯達公司主席Daniel A.Carp起了個中文名字“鄧凱達”。
第一件事在1998年有了回報,“98協議”不僅震動了中國感光行業,也震動了中國整個外資領域;第二件事的意義則在2003年10月29日分明了:國內僅存的感光企業樂凱以出讓20%股權的方式與柯達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朱镕基說,“‘鄧凱達’這個名字起得好。‘鄧’是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姓,‘凱’是樂凱的‘凱’,‘達’是柯達的‘達’!”
其實這只是個玩笑,葉鶯給鄧凱達取名時,未必預見到今天樂凱和柯達的合作。但對柯達而言,“98協議”未能將樂凱拉入其中,的確是個相當大的遺憾。也給柯達老對手富士以及中國的媒體和公眾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間。
新協議的簽署,擊碎了富士膠片的“樂凱夢”,也讓公眾的想象告一段落。
與所有合作雙方一樣,樂凱柯達無不宣稱這是一個雙贏的協議:樂凱如愿地在堅持“合資三原則”前提下搭上全球感光巨頭柯達的國際列車;柯達終于圓遂“98協議”中未了心愿。
合作當然也是相互妥協。樂凱現有的技術實力、管理能力、營銷能力乃至產權結構,與其追求國際水平的理想遠不相稱,與跨國公司合作勢所必然,無論選擇富士還是選擇柯達,都是向全球化的妥協;柯達對中國傳統影像市場始終抱有強烈而美好的期待,甚至采取了與其全球發展戰略截然不同的策略,不惜血本地投入資金、培育市場、壯大陣營、應對競爭。“98協議”以及與樂凱合作正是柯達向本土化的妥協。
這種進攻和妥協交織的心態也許從協議簽署當天,就從私下走向公開了:
舉行儀式的地點選在人民大會堂河北廳;請柬署名是樂凱在前,柯達在后;盡管有所注意,但樂凱方面還會不時說出“民族工業”的字眼;樂凱所在地河北省保定市委市政府派出豪華陣容出席儀式。樂凱大概是想告訴人們,盡管出讓了20%的股權,樂凱還是樂凱的主人,樂凱還是中國的樂凱,是民族的樂凱。
柯達方面出席儀式的陣容同樣強大,鄧凱達、亞太區總裁安瑞均到場,鄧凱達的夫人也來助興。盡管柯達方面技巧地表現出低調和謙讓,但鄧凱達卻不掩飾自己作為勝利者的興奮,“此前,投資者問我,我只能笑不能說,今天,我很高興又能笑又能說了。”甚至,一向不評價對手的柯達也開始評價起富士了,安瑞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脫口而出:“無論柯達還是樂凱,在和富士的競爭中,都會是勝者。”
“我們不是結婚,因為結婚會再離婚。我們是結義,是為了共同目標和價值觀而結拜成的兄弟姐妹。”葉鶯這樣特別地強調。
其實,無論是結婚還是結義,都有成有敗,既有白頭偕老的夫妻,也有反目成仇的結義兄弟。結婚和結義的相同之處是:形式只是開始,重要的挑戰在后面。人們對中外合資企業中存在的諸多糾纏不清的矛盾并不陌生,也見證過無數不歡而散的合作。中外合作者之間的矛盾也正是跨國公司在華獨資化傾向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此,合作協議的簽署只是樂凱柯達從談判挑戰走入合作挑戰的標志。
要想成為經典的結義,或許樂凱方面要做的事情更多。比如,樂凱宣稱并堅持住了的“合資三原則”本身就有問題:控股并不意味著控制經營權,如果在經營決策中不顧持有20%股份的柯達意見,而盲目地追求自己說了算,爭吵會得以避免嗎?
相對而言,在中外合資中歷練了5年的柯達應當更有經驗應對這一挑戰。但幫助一個在同一市場的競爭性品牌發展,對于柯達也是新問題。
總之,一旦合作,任何單方的問題最終都是雙方的。
當然,我們愿意看到樂凱柯達能共同走好這20年漫長的“結義”路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