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世界銀行發布了題為《推動公平的經濟增長》的中國經濟報告,它警告說,如果中國任由當前城鄉差距和各省人均收入增長速度的差距繼續不斷擴大,到2020年基尼系數將會上升到47.4,比1999年的43.7高出7個點數。
其實,今年6月,財政部財科所有關課題組發布的一份報告就詳細列出了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的六個表現:一是以基尼系數反映的居民收入總體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經超過國際
公認的承受線;二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三是地區間差距擴大,2000年,東部地區人均收入是西部的2.26倍;四是行業間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2000年最高行業人均收入與最低行業之比上升到2.63∶1;五是不同經濟性質的單位職工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六是城鎮內部各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的擴大速度明顯加快。2002年的統計表明,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為7.66倍。
世行駐中國高級經濟學家白海娜女士認為,造成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和就業機會向城鎮和沿海地區傾斜,以及中國國內各地區、城市間的市場壁壘和人員流動的限制。這些因素致使收入差距擴大,農村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更加落后。
改革初期,國家采取的是工業化而不是城市化的發展戰略。這一發展戰略實施到現在,其后果就是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幾十個百分點。中國的工業產值已占GDP的比重一半多,但城市化率卻還只是30%多一點的水平。
城市化的一個先決條件是要素的自由流動。在中國的西部某些地區,由于資源稟賦的限制,無論是繼續搞農業還是搞工業,都是難以盡快富裕起來的,或者富裕起來也是不長久的。對于那里的廣大農民來說,要富裕就必須使自己從西部流到資源配置效率較高的東部地區。同時吸收外部的技術、人才和資金,進一步發展當地的經濟。
要素流動是實現東西聯動和共同富裕的現實選擇。不過,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資本要素是可以自由流動的,而勞動要素的流動卻是困難的,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極其困難。
可以說,正是要素流動上的這種非對稱性,使得農民失去了進入城市參加工業化發展的機會,從而導致居民的收入不能隨著體制改革與經濟增長而同步增長。
雖然現行體制和二元社會經濟結構阻礙了城市化的發展步伐,但如果我們選擇一種正確的發展戰略的話,這種二元經濟和社會結構下的可以無限供給的廉價勞動力,又恰恰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強大的動力和國際競爭力。正確的發展戰略,應該是能把中國廣大農民整合到工業化發展進程中來的城市化戰略。
中國已經制定了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小康社會的核心就是改善收入和就業機會的分配狀況。經過20多年的發展,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來看,要縮小城鄉差別、地區差別和收入差別,正確的做法是城市化。不僅如此,城市化還是當前擴展內需的最有效方法。只有城市化,可以把最廣大的農民群眾引上工業化的發展道路,并使他們徹底擯棄傳統農業經濟中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而最終成為具有較高收入和消費能力的城市人口,進而達到增加社會總需求,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