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雜志:韓國財閥沒落敲響中國國企警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10月29日 13:39 《經濟》雜志 | ||
-文/石源華 曾作為韓國經濟中流砥柱的韓國財閥到了不得不改變的地步,同樣具有“東方企業家的大企業情結”的中國國企在改革中需要警惕韓國財閥所遭遇過的“陷阱” 韓國財閥經濟處在風雨飄搖之中。8月4日,韓國現代集團峨山公司董事長鄭夢憲因財 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韓國新政府經濟改革力度的強化,也促使世人思考韓國經濟模式是否已經走到盡頭? 在今年2月,韓國新任總統盧武鉉在就職演說中宣布將決心完成對韓國財閥集團和金融市場的整頓,采用新的經濟政策,刺激韓國經濟的發展。 財閥當家 韓國財閥曾對韓國經濟騰飛的“漢江奇跡”作出過重大貢獻,韓國之所以能在30年內創造震驚世界的奇跡,其關鍵因素是韓國財閥集團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然而,韓國財閥是在特殊環境下形成的特殊產物,與歐美財團通過市場競爭不斷兼并和聯合的發展道路不同,韓國財閥是在不完全的市場競爭條件下通過政府強有力的扶植和集中支援的方式培育的,財閥從政府那里獲取各種優惠政策和壟斷權利,政府則通過財閥穩定經濟秩序,搶占世界市場。 韓國財閥的主要特點是:政府、財閥、銀行形成“鐵三角”關系,大財閥可以輕而易舉地通過政府從銀行得到各種低息貸款、出口補貼和補助金等政策性融資,存在著嚴重的內幕交易,導致市場的不公平競爭和政治上“體制性腐敗”的深厚土壤,1996年金宇中曾因向前總統盧泰愚行賄而被判刑,韓國總統以及高官不斷傳出經濟丑聞,屢禁不止。 高負債經營發展戰略。韓國財閥的高速投資資金主要不是來自利潤積累和股票發行,而是靠舉債借款,其資本負債率遠高于發達國家,1998年3月,韓國前30名大企業集團的資本負債率高達522%多,1999年現代集團負債666億美元,相當于韓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0%,如此高額的負債率,給銀行帶來沉重負擔,也使企業對于內外沖擊的承受力十分脆弱; “章魚足式”的企業擴張模式。企業規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敗之地的“大馬不死”心理成為韓國財閥實行擴張的指導思想,韓國財閥大多為混合型企業集團,規模越來越大,高度壟斷韓國的生產和資本,不少財閥躋身世界大企業行列,大宇財團推行“世界化經營戰略”,幾乎每3天增加1個企業,1995年最大的5家財閥平均擁有42個子公司。 包羅萬象式的經營方針。與歐美成功的大企業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在一個主要領域經營不同,每個韓國財閥的經營領域幾乎都涵蓋第一、二、三產業,各大財閥互不訂購原材料和零部件,甚至建筑、運輸、銷售等也是自成體系,形式上看似具備航空母艦的架構,實際都由小舢板拼湊而成,一遇大風大浪,很容易散架翻船。 家族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統一。韓國財閥一般都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形成,財閥家族成員幾乎占據了財閥公司中75%的總裁和經理董事的職位,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統一,使韓國大企業的管理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世界市場需要; 企業投資決策滲透入政治因素,脫離經濟發展規律。現代集團為了顯示該集團在南北統一事業上的業績和貢獻,投資4億美元開發朝鮮金剛山旅游區和開城工業園區,另有1億美元根據政府的意愿贈送給朝鮮政府,資金出自集團自身的投資資金,由于該項目無法正常展開,現代集團損失慘遭重,不得不依靠政府的貸款和補貼艱難度日,經營上走入了死胡同,政治上則陷入被反對黨攻擊和司法機關調查的窘境,也成為鄭夢憲自殺的重要原因。 新游戲規則 進入20世紀90年代,韓國財閥經濟模式的不利于世界化市場競爭開始日漸顯露,并為韓國政府逐漸意識,市場經濟原則開始成為政府處理財閥經濟的原則。1997年初,韓國第二大鋼鐵集團“韓寶”破產,韓國政府就沒有援手。但韓國財閥并未從中吸取教訓,反而與政府高官為爭取銀行貸款以維持企業發展,繼續大搞權錢交易,賄賂對象甚至涉及總統。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徹底暴露了韓國財閥“泥足巨人”的真相。本已資不抵債的財閥大企業接踵倒閉或陷入經營危機中,如起亞、漢拿、真露、三美、海天、高麗、大宇、NEWCORD、HAITAI等“非死即傷”,現代、三星、LG、SK等也是負債累累,元氣大傷。韓國歷屆政府傾舉國之力培育出來的巨型財閥集團終于走完了它的輝煌歷程。 1998年2月,金大中總統頒布財閥改革方案,其基本目標是改變財閥控制韓國經濟命脈的狀況和政府、財閥、銀行間的“鐵三角”模式,將扶持發展大企業的政策調整為致力于使中小企業成為韓國經濟的主力。 盧武鉉上臺后,這位平民總統顯然對于韓國豪門巨富更無好感。他在選舉公約中表示:要重新加強對財閥企業的出資限制,以削弱財閥的影響力,為中小企業提供擴充事業的機會,并提出要照顧弱勢群體等。新政府將“構筑先進經濟系統”作為十大國政課題之一,其主要內容就是改革企業的規章制度。盧武鉉向國民承諾,新政府將致力于韓國經濟力量的分散化,消除韓國財閥集團經營上的暗箱操作,使韓國經濟“更具競爭力和透明度”,他認為一部分持有少量資本的股東通過復雜的內部交易,進行循環投資,互相持股,借以掌握對公司的支配權,這種韓國式企業所有權結構必須進行改革,他還希望禁止個人通過私人基金會將財富轉移給自己的親戚和后代,以此規避韓國僵化的遺產稅制,將矛頭直指韓國財閥集團。對SK集團的調查是盧武鉉推進財閥改革的一次檢驗。 中國之鑒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財閥模式雖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但它畢竟是韓國經濟發展的支柱,因調整和改革而引起韓國財閥過度的震動和不安,將不利于韓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三星發言人表示:擔心如果對三星集團展開大規模的調查,可能會危害到外國投資者對韓國市場的信心。盧武鉉總統針對有關“特定財閥研究經濟政策的報道,給市場和國內外投資商帶來不必要的混亂”,表示“財閥改革應該通過以國民共識為基礎的相關法案的立法來實現”,“企業支配結構改善,分公司分離等為此而提出的長期性課題”,強調財閥改革將不以人為的強制性手段,而以“自律、分階段、長期“的方式來推進。這表明韓國財閥改革的目的并非拋棄財閥經濟,而將其納入市場經濟管理的軌道,逐步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以適應韓國經濟發展的要求,韓國財閥集團仍將在韓國經濟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韓國財閥模式的沒落及其改革,對于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由于韓國財閥在韓國經濟騰飛過程中的特殊作用以及曾在世界500強中占有驕人的席次等,在相當一個時期內,韓國的大企業發展模式曾經在中國引起震動和仿效,中國的一些企業家都希望通過政府扶持和大規模兼并擴張來實現進入世界500強的夢想。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后,中國企業領導人雖然已經明白那種片面追求企業規模、盲目擴張的做法不可行,但“做大”、“做強”仍然是一些大型國有企業重組發展的主要思路。韓國財閥經濟模式的一些特征,除家族一統天下外,其基本的弊病,如依賴政府干預和扶持、不計效益的業績工程、規模越大越好、高負債運行、壞賬死賬等,中國的國有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也有人把此稱為中韓企業家特有的“東方企業家的大企業情結”。韓國財閥經濟模式孕育了韓國經濟的重大隱患,使韓國經濟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打擊遠遠大于其他“四小龍”國家和地區。如何規避韓國財閥所走的老路,正是中國各級政府領導人和企業決策者所要考慮和深思的問題。 (作者系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