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由中國改革與發展論壇委員會與聯合國全球契約辦公室、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金融所、全球契約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主辦,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國秘書長行政辦公廳、聯合國工業法展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特別支持的國際金融盛會于2003年10月28日-30日在北京召開。新浪財經獨家圖文直播本次金融峰會。以下為本次論壇實錄。
主持人:下面我們進行下面第二個單元的討論和演講,現在請中國改革與發展論壇委員會副秘書長崔衛江先生主講,中國參與金融全球化進程和趨勢:金融競爭和金融安全。
崔衛江:我講的主題是中國參與金融全球化的進程和趨勢,金融競爭和金融安全。中國二十年來,持續不斷地努力所取得的成就,舉世公認,國家經濟規模和外匯儲備連續不斷的增長,造就了中國作為崛起的世界性經濟大國效應,這種經濟崛起效應即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同步,也與當今世界主要后工業化經濟大國的經濟低迷形成了一種對比。中國在經濟發展上所取得的成就與嚴重、潛在的問題結伴而行。而這些問題與那些影響并最終改變全球秩序的當代發展趨勢無關。國際社會在對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由衷的欽佩,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全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中國作為中國大國崛起的速度和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產生一些恐懼。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已經將經濟力量擴散到世界各地,尤其是金融領域,然而全球化所帶來的經濟繁榮是不均衡的,人們有理由關注這種不均衡,在二十一世紀世界新經濟框架的形成博弈中,中國如何確定自己的國家利益,在保持可持續發展增長態勢的同時,逐步審慎地開放資本市場。金融全球化的進程促進了資本和貨幣在全球范圍的流動,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此起彼伏,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國際金融市場的貨幣交易流動和外國直接投資已經對中國今后的經濟發展速度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的研究和實施已經凸現出其重要意義。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經濟規模巨大,增長迅速,二十年來,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使個人的積極性和創業精神得到發揮,貧困人口降低的幅度之大前所未有,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之快位于世界前列。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正逐步成為影響全球事務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某些方面,中國已經做到了這一點。中國履行WTO的承諾,有助于建立一個在更大的程度上有規可循和以市場為動力的經濟,從而進一步加快中國的經濟改革步伐。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經濟大國的崛起,正在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活力。伴隨著巨大成就的滿足感和初步的經濟繁榮,中國開始以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的自信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中國在經濟轉軌過程中,為維護社會穩定和保持高速發展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中國在開放改革過程中取得的輝煌成就和付出的巨大代價不可避免地沖擊和重塑幾代人對國家經濟發展預期和對市場的信心。對未來發展預期的信心是中國經濟改革得以持續進行的基石,這種信心基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實踐,也基于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國家發展訴求,在維護國家政治穩定中尋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根據發展的需要來確定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是中國目前得到各階層支持的一種現實主義選擇。社會的穩定和經濟協調發展,維護對未來發展預期的信心,是中國得以加速金融體制改革的前提,而采取必要措施,確實避免大范圍的風險,逐步實現商業銀行的功能轉化,走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發展道路,真正發揮銀行對資金的導向功能,是能否最終維護這種信心的底線。
進入二十一世紀,傳統的國際金融體系處于系統性的危機中,國際金融格局失衡局面不斷加劇,不干涉他國內政原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如何構建新的金融體系問題上也存在巨大分歧,在發達國家之間也應維護自身的經濟效益,各自為政,國家金融秩序發生轉變將不可避免。建立在軍事、經濟、政治、科技和信息霸權基礎上的美國,不僅是當今世界金融秩序規則的制定者,也是司法者,在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美國通過運用其霸權地位,限制發展中國家的選擇和需要,也使金融格局失衡的局面在一定時期內難以遏制。發展中國家由于意識到自身規模不足,他們正在尋求把自己和其他地區性國家聯合成一個更大規模的同盟,以尋求新的發展的空間和抗衡金融霸權。經濟全球化和技術通訊的發展,使金融問題具有潛在影響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的能力。
當今世界,技術進步要比任何可能的其他方式更能增強國力,技術發展在帶來虛擬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加劇了國際金融格局的不均衡,它引發了一些超越現實控制能力的社會現象,因而也使一些國家產生了無能為力的苦惱。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國際金融資本逐漸控制著世界經濟的運行,它不僅決定著真實的全球總產出,也支配著實務資本的全球分配格局,金融資本全球化導致了世界經濟一系列的重大變化,使各國宏觀政策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國家主權的影響力逐步降低。金融全球化的發展,使世界經濟原有矛盾進一步激化的同時,又不斷產生著新的矛盾,金融全球化更頻繁地帶來區域性的金融動蕩,傳統的國際金融體系不斷為突發的危機所困擾,內在脆弱性不斷延伸。金融全球化使世界各國依賴性空前提高,國際政策、制度和組織機等方面的協調成為必要。
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在參與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如何在國內審慎、穩妥地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加速金融自由化,提高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在國際上積極地走出去,通過各層次協商和協商,建立地區性的自由貿易協作,消除其他區域性國家對中國高速發展而產生的恐懼心理,充分發揮人民幣作為戰略資源,在東南亞地區化效應,這是中國作為崛起的經濟大國建立起國家金融安全戰略,并考慮的重大問題。
中國抵御國際投機性不金融攻擊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宏觀經濟的相對穩定和持續增長,這也是中國建立起國家金融安全戰略最基本的出發點。盡管經濟全球化可能是世界持續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不可能取代世界經濟秩序,經濟全球化所取得的每一個成功,都會在社會內部和不同社會之間產生脫節和緊張狀態,這對世界各國的決策者們都產生了壓力,這些壓力往往迫使決策者在自身經驗和突發經驗來臨時,依據不對稱的信息作出艱難但相對保守的判斷。在這個充滿變數經濟全球化世界里,各國的重要經濟或金融決策可能是不斷協商和妥協過程的產物,因而,金融情報的收集,各種渠道的信息評估,爭取在第一時間,形成決策框架,確定問題的優先秩序,以準確的定位與各國協商的討論,將有利于國家金融戰略的實施。
中國目前仍處于經濟體制轉軌時期,轉軌時期特有的金融風險是它的經濟和技術復雜性,往往超越政府對于經濟發展的預見能力和金融管理機構控制能力。為適應社會和經濟均衡、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我們必須研究金融領域中因技術進步引發的新觀念和新的運營模式,積極進行國際交流,從國家宏觀經濟決策、技術進步觀念更新,以及市場化的管理體制等方面來確定如何審慎地加快開放金融自由化和提高金融監管的有效性。
法制社會環境,是維護對未來發展預期信心的根本保障,在法律和法制的框架下,一個有限和有效的政府作為不偏向的第三方,發揮著支持市場的作用,采取必要措施,放寬國內民間資本的準入領域,實現公平競爭,這是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所在,是國內商業銀行功能取得實質性轉變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中國切實履行WTO的承諾的關鍵所在。
加工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是中國取得經濟巨大成功的標志,這種標志帶來中國國內企業的躁動,機械的重復模式,不斷擴大制造規模,在缺乏有效的金融監管機制和市場化的利率機制條件下,這種躁動與今年商業銀行,人為降低不良資產比例,而急速增加的貸款疊加在一起,對新一屆政府追求全面均衡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與發展戰略有效引導資金投向,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同時,基于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相當數量的國際游資開始以不同方式敲打著中國金融風險的防范體系。目前,以中央銀行和外匯管理局作為抵御國際游資前沿防御部門的格局,顯示出國家金融風險風范體系相對僵硬和脆弱性,國有銀行結構改革的滯后,和瓶頸效應已經充分顯露。從構建國家金融風險體系來觀察,國有銀行改革已刻不容緩。中國入世后,最大的挑戰在于政府職能的轉變,轉變的方向是加速建設法制社會,為保證金融體制改革提供必要的環境。法制社會的應有之意,在有弱勢群體,在各個確實相關的領域,證券市場、保險市場、資本市場、銀行系統提供必要的保護,以促進全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均衡發展,好的法制建設可以促進金融體制改革,同時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恐懼。用法制來約束政府,應該排在最優先的秩序上。
在金融全球化的環境下,國家利益的追求方式也將發生重大變化,研究國際金融變化的格局和中國國家金融安全戰略定位和實施將有助于中國在二十一世紀國際金融體系急劇變動的形勢下審時度勢,積極應對,保持可持續發展。
因此,我們舉辦的2003國際金融論壇應該對此作出應有的貢獻。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