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士軍:
首先非常謝謝楊社長這次讓我有這個機會再到北京來,這個再到,這個再字,一方面是剛剛社長講過,我在四天之前,還在大陸,到臺灣,到新加坡來,第二個再是這樣的一個場合,是第二次參加,那么在上次參加的時候,人也是非常的多,但是沒有這次多,沒有這次更加熱烈,而且我也聆聽了一些主講者,一些與會者他們的言論,聽了以后,不但是佩服
,而且非常的感動。那么可見一方面是代表我們中外雜志社楊社長他的用心,他的號召力,另一方面也的確代表了大陸這幾年,一種快速的進步,我想這次是我的感覺和感觸。
昨天到了以后,我也來參加了,坐在后面聆聽前面的臺上的一些發言,那么昨天到的時候,我想在座的各位,也都在場,就辯論到底執行力和戰略哪個重要?那么談到這樣一個執行力和戰略,和我今天上午也有關系,不過我談的是戰略怎么來的,通常我們說戰略有制定的一面,也有執行的一面,昨天談到到底是戰略重要,還是執行力重要。我昨天上午跟大家報告的是戰略的制定,怎么制定。昨天他們是辯論的問題,最后我想結論是說戰略很重要,執行力一樣重要,兩個是缺一不可。這個論壇我沒參加,但是我覺得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可是談到戰略制定的時候,它就有兩個好像是有一點,講得夸張一點叫做水火不相容的狀況,我講這個是夸張了,把它戲劇化的講法了,應該沒有這么嚴重了,有的時候腳腕會過正,所以就講水火不相容,因為基本上對于戰略的制定,它是有不同的典范,所以我們用的是一個新典范,從規劃到遠景,那么規劃和遠景,就我今天所給的定義來說,它是代表兩個不同的思維的方式,所以就這兩個思維方式是抵觸的,因此我們就要做一個選擇,那么到底選擇哪一個,跟時代背景有密切的關系。在某一個時代背景下面的時候,是我所定義那個規劃,是比較重要的。在前一場,我們陳董事長還有劉董事長,他們談到了,計劃經濟的問題,那個計劃經濟就是所說的規劃,但是沒有那么全面,它是說那個規劃,在某些時代背景下面是有它的功能,但是今后我們要走向創新時代,到了創新時代的時候,整個游戲規則,這個典范就要改變了,今天我給各位來報告的就是這樣的一個主要的精神,和它的內容。希望給大家一個整體的概念。
那么剛剛上一場,陳董事長說,學者講的話,你們不要都聽他,我就是學者。所以是不是要聽,我看各位的睿智,各位的判斷。那么不過陳董事長,我的他講的話印象非常深刻,他說學者是二等人,你看官產學,其實他把學者還抬舉一點,從第三等變成第二等了。在臺灣我們也叫做,我們叫做產官學,學也是第三等,講到第二等不但不覺得身價被貶,而且被提升了,他講未來企業家是最聰明的,他們不是見了別人就喊大人,自己小是小的,將來企業家可以說給社會很大的貢獻,即使政府它也要來聽企業家的聲音。
我們談到創新世紀管理的新典范,里面最重要的就談到了創新,那么所謂不創新即死亡,這個是(英文),這句話是二三十年以前,皮德他最先提出來的,可是那個時候他提出這個口號的時候,它只是一個口號而已,或者說代表它的遠見,他說未來我們不創新,就要死亡。因為在幾十年以前,未必創新是那么樣的重要。我們只要能夠提高效率,我們可以提升質量,我們降低成本,就可以了。其實今天即使在臺灣,還是有很多的企業,他是按照這樣的規則來生存的。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提高效率。當然在大陸也有很多的企業仍然是照這樣的游戲規則來生存的。可見得將來時代變化是非常的快,尤其是面臨著全球的競爭,那么很快我們就會面臨一個新的環境,什么環境呢?就是由于全球化,和科技化發展帶來了一個威脅。就是大家都講究效率,大家都降低成本,而且是找到世界上最高效率,最低成本的地方,去生產制造,最后大家打平了。就是今天很多產業面臨的情況。在這樣情況下,就產生了無利化,大家拼得你死我活,和同歸于盡,辛苦了半天,沒有理論。為什么呢,因為大家做的產品越來越向標準化產品發展,所以這是一個面臨的威脅,我們日益激烈,我們延長工作時間從8小時變成10小時,尤其是一些經營企業的人,不休,不眠,你能這樣做,世界上也人能這樣做,做的結果,我們沒有得到應該得到的利潤,所以叫做為利化,或者無利化的方面。
但是另外一方面隨著時代的進步,消費者、顧客,市場,他們要求個性化,現在我們來講營銷,談到市場區割,細分化,目標市場已經不夠了,我們談到個人文化,而且談到叫做體驗的營銷,(英文),提到體驗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我們去觀察一些戲劇節目,參加一些活動,每個人他都有他不同的愛好,有不同的選擇的標準,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就給我們企業有許多新的,臺灣的機會,大陸叫做機遇,讓我們可以發揮。問題就是你能不能夠找到這樣的一個需求,而且能夠把它叫做大量化,就是配合個別的客戶,我們提供他所需要的滿足,量身定做,過去有量身定做,那是非常貴的,可是現在因為信息,IT的發達,由于制造方法的發達,有全球化的結果,能夠做到這種大量化的結果,問題就在于你在戰略上,能不能做的這樣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叫做創新。所以一方面我們工業社會帶來的情景已經快要,即將要走到盡頭,另外一方面,世界繼續向前走,那么又帶來了我們一些新的機遇,這時候關鍵就在于創新。那么對于長信而言,我可以從宏觀面,微觀面來加以說明,從宏觀面,就從國家的發展來說,我引一句世界上很知名的人說的話,來引起大家重視,就是哈佛大學非常年輕的一位教授,比起我來說非常年輕了,他是麥克比特,在他《國家競爭》的書里面,他所提到的鉆石理論,第二個理論,在他那本書里面,就提出國家的經濟發展的階段,他說第一個階段,很多的國家是靠他的所謂的因數,生產要素,天然的資源,比較廉價的勞力,它的地理位置,這些是基本的因素,但是靠的基本因素的發展,到了某個程度就上不去了,這時候就需要你資本密集,就像臺灣走過這個階段,臺灣在從發展石化業,信息業,或者叫咨詢業,到生物技術業,一投資都是幾百個億,幾千個億下去,這時候叫做投資的階段,我想在中國大陸上我們也看到了有這樣的一個趨勢,就是靠投資越來越多。
但是靠錢多,也不是可以長久依賴的,因為這個資金在全世界它是每天流來流去的,每天的資金的交易,都是一種起伏的,哪兒有機會錢就到那兒,沒有機會,錢就走了,所以今天我們固然看到了世界上的資金都到中國大陸,是因為我們有很好的投資環境,當然政府的政策,特別是領導也有很大的關系,如果你再能夠提升到一些更先進的國家的水平,比如說像瑞士,丹麥,瑞典,芬蘭,乃至于英、美這些國家,它不是靠著錢多,他們資金甚至是輸出,他們靠的是第三個階段,靠創新。
第四階段聽起來很好聽,富裕階段,實際上那是不好的,那就是說大家享受花費,它過去所累計的財富,做種種福利的事業,像歐洲,北美的一些國家,英國就是進入到了富裕的國家,結果被人家認為是叫做“英國病”,所以領導上臺以后,就扭曲這種趨勢。所以我覺得我們要從因素階段提升到投資階段,再到創新的階段,那么每個階段都不容易的。
比如說我本來在臺灣,臺灣如何能夠從投資階段,進入到創新階段,這就決定了臺灣未來經濟發展的前途,能不能把人均所得,個人人均所得,從一萬三四提到像瑞典三萬多這樣的,那就靠你整個經濟能不能從投資階段升到創新的階段,這種宏觀來說,我想中國的經濟要未來,持續地蓬勃發展,不是量上的努力,是質上的轉變,我想創新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從微觀角度來講,(英文),他有有特別值得尊敬的偏好,(英文)把的書翻譯的很多,他的書里面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我寫的序。(英文)他對于什么叫做企業有他獨特的見解,什么叫做企業,企業所做事情就是兩個事情,一個叫做營銷,一個叫做創新,大家說那生產不重要了,財務不重要了,這些研發不重要了,他說那些都是成本,真正能夠創造價值的,一個是營銷,營銷怎么創造價值呢,是不是靠三寸不爛之舌騙人買東西,這不叫營銷,這叫推銷。我在臺灣擔任這方面的課,將近四十年,有時讓我蠻有挫折感,到了30年之后,很多人還是不營銷當做推銷。營銷不是推銷,營銷是我去發掘社會,市場,顧客現在未來的需要,我去發掘,不是看到現在的狀況,更不是看到我現在生產的產品,至于產品服務是什么,我可能不知道,但是我已經發現了社會,市場,顧客有什么需要,這個才是營銷最重要的。你發現了需要以后,你要去滿足他,一般現在的產品是無能為力的,或者是賺到錢的,那你要靠不同的方法來滿足他,這叫做創新。所以(英文)他說各位企業,最重要的就是要發掘社會的需要,然后用不同的,更好的一種方法來滿足他,所以這個是企業的本質就是在營銷和創新,它說(英文),所有其它都是成本。我想政府也是這樣發掘我們人們的需要,然后政府能夠制定法律,制定政策,來鼓勵民間怎么發展,這是政府的創新。所以這樣說政府企業化,政府不可能變成企業,它可以是企業化,企業化也可以說是營銷和創新的更高的一個層級的應用。
那么我們現在就把它縮小到創新,那么創新不是研究發展,創新不是技術,創新是你要能夠創造(英文),有市場價值,在前面幾位陳董事長,劉董事長,他們講到資產價值,股東權益跟市場價值的差異。這個市場價值是社會或者資本市場對你這個公司的評價,反映在它的股票的價格上面,當然這個資本市場要比較健全,比較透明化,那么他可以反映你這個企業的價值,我們叫做市場價值。所以你的創新成功不成功,要反映在你的價值上面,而這個價值表示你能夠解決社會的問題。
那么一個企業它要有這樣的能力,是它能夠生存與否的關鍵,叫做創新能力。那么創新能力他們怎么樣能夠發展這個能力,不是靠運氣,也不能只靠少數一個人,兩個人的真知灼見,而是靠我們組織擁有這樣的能力,你可以說他是有核心的能力,那么這個能力怎么樣得到的呢,那么我們這里就發生兩個分叉的途徑,我們傳統企業的管理,我們是追求穩定和效率,我們有層級的結構,我們有細密的分工,我們有層層的機制,層層的監督,每個人埋頭苦干,聽起來都是很好的,但是那樣努力的方向,所帶來的是穩定和效率。它不會帶來創新,為什么呢,因為創新它所需要的條件,不是埋頭苦干,不是分工細密,不是層層機制,不是一個命令,一個動作。那么學者他分析,要想創新,他基本上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是組織里面的工作的人他要有自主,我覺得對,我就有自主,我不要一層一層申請上去,請求上面的批準,不是的,我要有自主,我覺得對,我就可以去做。當然這種的人,那么在一個博士的文章里面他叫做經理階級,讓你處于經理階級,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自主,我們叫做知識工作者,(英文),有這種人,才有自主。第二個他對于工作,不是奉命辦事,你交代我,我就做,他要有內心的承諾,我要把這事情干好,這不是替你老板干,不是替你上司做的,而是我自己不做我覺得很難過,不做我覺得很空虛,我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我就要把這事情做好,我們中國人常常說,老哥你放心好了,我把你交代的事情,我就當做自己的事情來做,對方一聽那就沒問題了,因為一當做自己的事情來做,那是最認真的,那么這就是一種承諾,我們雖然是公司的一個事情,雖然是某一個項目,但是我覺得這是我自己的事情,創新第二個條件,要工作者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
第三個,創新它不是一次學了就夠,并不是我們學校里面學的,我就靠它,我想大家要一段來學習,我在大陸感觸到這幾年來,大家都在討論學習性組織,學習動機,他的方法,那么一個創新性的組織,它里面要充滿了員工,他有自主,有主動的承諾,以及有學習的環境,個人也去學習。
但是這樣的條件,在我們傳統的追求穩定的效率下面是做不到的,我埋頭去做我現在的事情,你按照規定來做,可能說我奉命辦事,我做得好不好,我聽老板的,我聽上司的,即使顧客說不好,但是我的上司說好,我聽誰的,我還是聽我上司的。因為我的薪金,報酬是在他的手上,這就是傳統的管理典范了,對創新是非常不利的。
今天因為時間關系,我沒有辦法全部來講,我就集中在一點上,集中在規劃上面。那么為什么集中在這個規劃上面呢,因為開始給各位報告,我是集中在戰略的制定,那么戰略的制定,傳統我們叫做戰略規劃。也是代表一個管理的領域,也是代表一套現成的方法,很多企業在那里去做。那么比如說像(英文),我想各位都很熟悉,今天沒有時間,跟各位來談,傳統的一般的流行的戰略規劃。
可是我們可以把它那樣的一種做法背后的前提假設給它組出來,它有三個基本的假設,第一個說未來我們可以知道,我們做預測,我們做分析,我們來估計,我們可以知道,根據知道,我們定出未來的目標,第二個假定說這個設計規劃的人,叫做企化的人,跟執行的人可以分開的,所以在公司里面,有一個企化部門,來做企化,定好計劃以后要定得非常的具體,非常的詳細,然后由執行人去做,是可以分開的。第三個規劃要找出的方法,是有最好的方法,這個最好的方法,一旦決定以后,我們就照這個做,那么這三個假定,在創新的要求下,它都有問題的。
那么第一個,未來是不可知,我想各位經營企業曉得今天的世界,社會,市場競爭是變化莫測的,你很難說今天就可以預測未來三年,五年以后的情況,你可能要邊做邊走,因為(英文),要隨機應變,而不是謀定而走,這個謀定了以后,糟糕了,就死了,所以我們現在要靈活,靈活的時候,你設計的人跟執行的人分開,執行的時候要面臨很多不可知的狀況,他要臨時做決定,他難道回來問嗎,再來請示,一請示時間來不及,他就跟將在外面,跟打仗一樣,不能分開。第三個什么是最好的方法,不知道,最終用物理學上說,那種是牛頓物理學的觀念,現在是量子物理的觀念,我們很多不能確定,所以沒有說什么是最好的辦法,要邊做,邊學、邊改,那么在傳統的規劃上面,他就沒有辦法來應用。因此就探討這個問題,有一位加拿大的學者叫做(英文),民知國格他寫一本書,叫做《戰略規劃的興亡》過去一本書叫《羅馬帝國的興亡》,《戰略規劃的興亡》那本書,我很感興趣,也得到很多啟發,主要就是說我們戰略的發展要靠洞察力,要靠創造力,要靠綜合的能力,這種因素是在正式的傳統規劃里面,要排除的,在傳統規劃里面要有數據,要根據過去的記錄,你什么洞察力,說你是異想天開,創造力,綜合力,創造力是被排除的,我們太重視過去歷史的有形的,而未來不是這個樣子的。所以你要發展戰略,結果你所做的方法,剛好把戰略里面最重要的給它排除了,那么為什么了?他說由于正式規劃,在本質上是屬于一種集權的程序,有一個公司,他的部門來做規劃,有高階層來批準,結果反而使得策略的成功,最需要的每一個人的承諾為此消失,你們高高在上的人,你們關起門來做決定,現在交代要我來執行,我也不了解你們這想法怎么樣,是你的事情,好,我就照你的做,那它沒有自主,他沒有承諾,尤其是集權,集中決定的方式,這個有人就說日本在半導體的發展,開始時候超過歐美,因為它走歐美已經走過的路,用政府,用集中權利來推動非常快,但是后來90年代,日本就落后了,為什么?因為它走到一個前面沒有經驗的時候,這時候,應該要分散,由社會來嘗試,看起來由社會多元的嘗試,好像是亂糟糟的,是沒有頭緒的,但是它能夠找出最好的辦法,比如像大陸這幾年,極力推動(英文)軟體,而不是一直采取WINDOWS,(英文)是可以超過WINDOWS,社會發展一定階段的時候,前面是要集中權利,掌握目標去努力,但是到一個階段以后,他這個機制就要改變,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所謂我們過去圣人講,勝者死也,什么是對的,要看背景,看時間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那么這個策略的發展,正規的規劃模式,他沒有辦法定義新的時代環境,就是我們要采取動態的規劃,另外在傳統規劃里面,非常重視的產業分析,像微軟提出來的鼓勵分析,他的前提說你做什么產業,是可以界定,但是世界的發展,常常有許多的產業,你分不清楚,分不清楚它是電子,它是機械,它是化工,甚至你說它是異想天開的,IC的設計是什么,不是靠有工程支持,要有創意。所以今后的產業的界限,很模糊了。
那么戰略最重要你要接近市場,你要接近顧客,在這個第一線的人,最前線的人,他們最了解市場,他們最接近顧客,所以由他們來提出創意,那么來引導市場的發展。而且要跟行動結合,就是規劃跟執行是不能分的,執行是行動,行動的人他就有某種程度的戰略的決定權。
那么另外剛剛也說過,策略的創新,要有賴于學習性組織,創新文化的塑造,關于文化,我想在這兒兩天多以來,討論得很多,創新是一種文化,執行是一種文化,創新也是一種文化,在這樣情況下,我們如何來發展我們的戰略呢,就不是用傳統那一套很量化的,重視程序,步驟,層層機制的一種規劃靠什么,就靠企業的企圖心,是兩位教授提出來的。我們把企圖心加以轉變一下,企圖心代表什么呢,就是我們對于未來的一種憧憬,對未來的想象,以及未來的追求。但是這個不是亂想,它要建立在有關環境趨勢的假定上,我們對未來怎么發展,我們不能做很具體的預測,可是趨勢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的,比如我舉幾個例子來說,這些都是事后證明,他們是看出了趨勢,和發展的遠景。比如說在一百年前ISA,那時候叫做馬克尼無線的公司,它說我要你的遠景,讓音樂不止在音樂庭進行演奏,要讓它進入家庭,讓家庭可以欣賞到音樂,靠什么,靠無線電,就發展的無線線,又像福特,我想昨天他們提到了,老福特,我要讓每一個工作的人都買得起福特汽車,而且我們員工都可以得到豐厚的工資,這是他的遠景,這是他的承諾,最終實現。
就像(英文)他十幾年就說,我不要讓電話固定在一個地方,讓電話跟著人走,我想就跟各位手上的手機是一樣的,電話不要固定在一個地方,那非常的不方便,你要打電話,你要找到那個地方,常常就找不到,今天我們的手機跟著人走,這是他的一個遠景,又像蘋果電腦的創辦人,他說我要男女老少都能夠用電腦就發展了PC,這是個人的電腦,還有像臺灣的張中謀先生,他說我要幫助這些IC設計人,替他們去制造,他們不需要大量的投資,那么這些的遠景,是建立在他們對我們人性的了解,對于社會趨勢的發展,然后他們以具體化為一種遠景。那么這樣一個遠景一旦有了以后,他就提供我們不是策略的企化,而是策略的方向,就像摩托羅拉有了方向以后,他積極在策略上方向上,壓縮技術,還有發展。
在電磁,有它的知名度,要走入消費者市場,你要讓大家知道摩托羅拉的公司,所以他在壓縮技術,電磁的技術,以及公司的知名度,給他的策略方向,有了遠景,有了方向。那么從反面來說,比如IBM公司,在80年代的時候,沒有遠景,沒有看到PC的發展,還是用很大的經費發展它的主機,這樣就失去了先機,而且在1990年代之初,遭到了很大的挫折。這個例子在很多文獻上很多,我們有了遠景,他不是告訴我們明年,后年干什么,他讓我們有一個方向,然后根據這個方向,大家分別運用它的知識,運用它的指揮做他的判斷,來進行努力,如果錯了怎么辦,邊學邊改,這就是管理的理念。有了這樣的理念以后我才可以超越現狀,而不會被現在的產品,現在的市場,現在的渠道所限制。你有了遠景,你才可以跳躍,你才可以看到未來的機會,有了遠景的指導以后,它可以給執行者能很大的彈性。剛才所說的創新有彈性,所以我們要靠遠景來引導這個方向。更重要這個遠景可以激發我們工作者,不是只是高階層的董事長,總經理,每一個人激發他內心的期望,成就動機,他覺得他自己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做成功了,他覺得有成就感,不是我完全交代給你的任務,這個任務到底有什么作用,我不知道,我知道照著你做下去,到底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但是在遠景的領導下,每個人都在發展他的事業。
所以這個人名(英文),就是剛剛說他著作那本書,《戰略規劃》,就是我們經常講的策略,在大陸講是戰略,實際上是一個意思的。在講策略規劃本身,它是沒有辦法產生策略,有賴于策略性的遠景,所以做企業的老板們,那你就要有策略性的遠景。如下我們教一些學者用數字,用過去的歷史資料,來做預測,來做計算,那是不會產生真正的這種戰略,或者是策略。那么有策略規劃,而沒有策略性遠景,這種策略規劃,一無用處。這個話不是我講的,我也不敢講這么激烈的話,是人名(英文)這位教授所說的。
那么這種做法最最追求的,是對于我們工作的影響,因為長久以來,我到公司去工作,到企業去工作,就是把我的時間賣給他,你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們傳統上認為,這是一個很高的工作者,你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你交代什么,他就認真做到,但是將來我們要的不是這種人,我們要他能夠自動自發他有創見,昨天討論有勇氣,他還要有勇氣,勇氣,創見,哪里來呢,是靠他內心的一種承諾。而承諾什么呢,要給他一個方向,給他遠景。所以在最后這里,用這一張來總結。它是讓每個人都產生一種締造未來遠景的沖動習慣,他就是壓抑不住了沖動,不做他就難過,我想在座就有這樣的體驗,一件事情不做好,你覺也睡不著,飯也吃不下,是因為對工作的承諾關系,我們希望在一個組織里面,每個人都能夠產生締造未來遠景的行動和習慣,不是五分鐘熱度,我今天被老板夸獎幾句,或者今天心血來潮,心情特別好,明天又冷淡了,不是,一定要變成習慣,要不斷長期未來。以及掌握實現遠景的承諾和能力,那么這樣所產生的效果,將遠遠超越以過去績效為基礎所定出的目標,我想這就是今天我們這個題目所要點出的。要以遠景來替代規劃,這里所說的規劃是傳統的那一套的規劃,從廣義來說,遠景也是規劃呀,不過它是不同途徑的一種規劃。
我想利用非常寶貴的時間,把我個人的這些意見貢獻給大家,供大家參考,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