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劉樹鐸
“離掛牌的日子越來越近了,目前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忙!”永裕新興藥品有限公司胡先生同記者打招呼時,開門見山就是這句話,他是這家公司的外方總經理。
永裕新興藥品公司還沒有正式營業,是第一家外資在中國開辦的藥品零售企業。
三種人三種態度三種預期
永裕新興的出現,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記者經過多方采訪了解到,此事對業內來說,看法不一,可以用眾說紛紜來形容。
第一種,對前景看好,這類人以跨國企業或外資企業為代表,瑞士諾華中國公司一位部門經理告訴記者,外資進入中國藥品分銷業是大勢所趨,勢必給中國零售藥業的生存環境帶來全新的空氣,也必將逐步改變中國藥品流通企業的競爭格局和游戲規則,很可能引發一場地震。
第二種,外資要有個適應過程,這一類以業內的專家為代表,中國醫藥商業協會一位副會長認為,從時間上看,按照正式加入WTO后3年零售市場完全放開的原則,醫藥流通應當在2004年12月11日才可能完全對外資放開。在這個過渡期里,政策層面的具體限制何時解凍仍不清晰。一方面,外資對我國醫藥行業的規則需要進一步了解,它們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另一方面,我國醫藥流通企業恰好可以在這個過渡期里熟悉WTO規則,把自己做大、做強。
第三種,冷眼旁觀,蓄勢待發者,這一類以中國流通企業為代表,北京金象復星醫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徐軍告訴記者,任何企業在某一環境中必須遵循一定的生存法則,從外資進入的方式上看,由于醫藥流通企業的運行需要很多基礎,比如渠道、物流等,這些基礎的建立都需要時間。在這些方面,我國本土醫藥流通企業具有比較大的優勢,因此外資將主要采取購并重組中國醫藥流通企業的辦法,采取與國內企業合作合資的方式。
而中國的企業正在進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正在進行股份制改造,這會使企業煥發出新的活力,加之中國的企業有地緣優勢,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傳統文化、思維方式、人際溝通方式,國內的企業和人之間更容易溝通,更容易取得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從而相互合作的機會自然會更多一些,更何況,中國的企業有自己長期形成的一套客戶網絡系統,有自己的客戶資源,這些客戶群一般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購物習慣、進貨方式、聯系方式,客戶和供應商的這種戰略伙伴關系一旦形成之后就比較穩定,這些都是中國企業固有的優勢。
但是,人們一致認為,不管怎么說,分銷領域的全面開放無疑會給我國醫藥行業帶來巨大的沖擊,理由很簡單:在國外幾十家甚至幾家醫藥批發企業就承擔了全國的藥品供應,而我國的藥品批發企業多達1.3萬家,多數企業規模小、運營成本高、市場分散、經營行為不規范。
醫藥零售業何去何從
據統計,1999年,全國具備“三證”的藥品批發企業有1.65萬家,幾年來,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和藥品流通業內在的兼并和整合,企業數量已經減少到1.3萬家,但總體來說,年銷售超過5000萬元的企業仍然不到5%,名列前10位的批發企業銷售總額占市場總額的20%左右,2002年全國醫藥商品銷售總額為2000億元,平均每個批發企業年銷售額剛超過1000萬元。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藥品市場規模約為我國10倍的美國只有近百家醫藥批發企業,大公司年銷售額均在20億美元以上,目前排名前3位的公司銷售收入占全美的96%。
因此,中國醫藥企業“做大做強”的愿望比任何時候都表現得更強烈。事實上,國家有關部門也早就提出,要加快我國藥品分銷業的重組步伐,未來5年,我國將培育5至10個面向國內外市場、多元化經營、年銷售額達50億元以上的特大型醫藥流通企業集團;促進建立40個左右年銷售額達20億元以上的區域性醫藥流通企業集團,努力使這些企業的銷售覆蓋全國市場的70%以上。
另一方面,我國醫藥商業企業缺少與外商打交道的經歷和過程,國內醫藥商業領域還一直處于國家政策的保護之下,不準許其它經濟成分介入,因此醫藥商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意識淡薄,經驗很少,對國際通行的游戲規則更是了解甚少;而國外醫藥商業企業在經營理念、經營思想、經營模式、經營手段、服務理念、服務方式的方面,都優于我國醫藥商業企業。
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王錦霞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醫藥商業企業在做大做強的同時,必須在市場利潤逐步萎縮的情況下盡快謀求新的生存之道,迅速完成經營方式及經營理念的嬗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