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FDI的話題最近很熱。繼去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首次躍居全球第一位后,今年形勢依然不錯,1至8月,全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366.7億美元,同比增長18.4%;上海前三季度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是89.31億美元,同比增長30.4%,實際到位金額45.21億美元,增長38.2%。統計顯示,到2000年底,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的工業產值已占全國工業產值的近四分之一;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占我國進出口的比重已接近50%。
盡管直接投資的工業化戰略確實有可能刺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快速增長,但筆者認為,隨著直接投資的規模不斷增加,單位投資的生產效率有可能降低,FDI的發展將會跨入“瓶頸”空間,必須高度警惕。如果國內企業不能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與外企一起完成結構性轉換,而本國的金融體系和監管體系又不能支撐這樣的轉換———前者可以通過市場的競爭機制確立來完成,后者需要通過健全和強化金融體系的基本功能來支撐,那么外國企業就會尋找新的盈利空間———要么轉移國家,要么改變“投資”方式,將生產資金轉入這些發展中國家比較脆弱的市場,如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外匯市場等,以獲取暴利來彌補自己本業生產投資所造成的收益損失。而這些投資是不能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相反會使發展中國家的金融體系變得更加脆弱。
當然,就目前而言,外國企業在我國的盈利空間相對還很大。根據世界經濟的走勢也能樂觀地判斷,直接投資近期還會源源不斷來到中國。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依存直接投資的發展模式是有前提條件的,如果不具備的話,FDI的負面影響遲早會顯現出來。
筆者以為,以下幾個問題要引起我們足夠重視。
首先是健全金融體系。從一個較長的時間段來看,FDI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不明確的,只有當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比較完善時,國內經濟才明顯可以從FDI中獲得更多的長期利益。
其次,建立外企的引入和本國產業的平衡發展戰略和地區平衡發展的戰略,增強我國經濟抗外部風險能力。要確保這個戰略有效的實施,不是靠行政的指導,不是靠引入外資項目的規模攀比,更不是靠誰能拿出更加優惠的吸引外商投資的政策,而是要發揮市場的競爭機制,利用外企和國內企業的比較優勢來完善我國產業和地區結構的合理調整。
第三,要建立配套的宏觀經濟政策體系。比如,當外國企業的市場轉向國內時,我國的匯率政策應該抓住時機做好相應的調整,因為隨著金融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匯率的固定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是互相沖突的。近來,通過直接投資(房地產投資)進來的一部分“熱錢”,正是看到了這種無風險套利的可能性。所以,想克服FDI模式對經濟增長有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我們切不能現在為自己已經成為FDI的泱泱大國而沾沾自喜,而是應該抓住今天的時機全面完善我國經濟的良性運行機制,這才是最明智的直接投資戰略。
(本文作者為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立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