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的金融統計數據。數據顯示,央行于9月份實施的存款準備金率上調政策效應開始顯現,截至9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同比增幅仍達20.7%。這加劇了市場對緊縮貨幣政策的預期,也使四季度債市風向難辨。
廣義貨幣供應量一直是央行決定是否采取緊縮貨幣政策的重要參考指標。從央行制定的目標看,全年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速度的合理水平大約在18%,貸款增長量則控制在2.8萬億
元以內。業內人士擔心,如果M2遲遲不能降至這一底線,則央行有可能繼續采取貨幣緊縮政策,從而使債券市場資金趨緊,現券市場價格下跌。
M2居高不下也是事出有因。此次上調1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可收縮1500億元的貨幣量,據此推算9月份貨幣供應量增速可降至18%左右。但是,這項政策的效應存在一定的時滯。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央行年內再次出臺緊縮性政策的可能性很小,但市場緊縮預期是否會改變,還要看后幾個月的有關數據。9月份,企業商品價格總水平較上月繼續回升,同比上漲2.2%,當月居民消費價格也同比上漲了1.1%。而近期商品期貨市場的上揚,也預示著商品價格仍有上升的趨勢。除此之外,債市年底還面臨各種不利因素,如四季度記賬式國債發行頻率加快,年底資產委托管理資金到期離場等。因此,隨著長期債的下跌,債券市場可能面臨又一輪收益率結構調整。
不過,債券市場的風向也并非就此一邊倒。上周二,央行出手向9家銀行間市場做市商進行買斷現券操作。當天,交易所國債市場便出現反彈行情。次日,入選買斷品種的七年期跨市場券放量逆勢盤升。盡管在一連串利空因素面前,央行出手買斷現券的行為顯得勢單力薄,然而央行歷年來買斷現券的操作手法往往會起到穩定市場走勢的作用。在兩股力量的角逐中,機會與風險將同時并存。上海證券報秦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