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劉鴻儒
五道口創始人,
中國證監會首任主席
五道口沒有校長。學校辦了20多年,一直叫“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如果五道口有校長,那劉鴻儒也許是第一個。學生們有的叫他劉老師,有的叫他“劉頭兒”。從1981年五道口創辦至今,他一直不曾離開過這個學校—從心理上是這樣,從事實上也是這樣。現在,他早已卸任在家,但去五道口上課,仍然是他不能不辦的“正事”。
從20世紀80年代起,他就在五道口研究生部開課,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理論問題,拿到課堂上來和學生們一起討論。他還親自組織一些理論研討小組,廣泛討論當時金融領域里一些重要問題,五道口學生對理論和實踐的了解深度,與他的直接參與和方向主導有莫大的關系。
從1983年第一批學生畢業開始,他已送離上千個學生,這些學生散布在全球各地,但絕大多數沒有脫離金融這個行當,他最初創辦五道口的愿望—為中國金融事業培養高端人才—早已實現。
劉鴻儒之于中國金融界,就像他之于五道口,是歷史,是標記,也是許多不能遺忘的故事。1995年,他從中國證監會首任主席的位置上離任。1992年起,他先后擔任全國政協8屆和9屆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離開證監會之前,他曾先后任中國農業銀行常務副行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體改委副主任。中國金融改革的歷史,幾乎可以說從他身上開始—“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濟改革開始,當時農村商品經濟日漸活躍,于是提出恢復農業銀行,當年3月,我從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主任調任農業銀行常務副行長,開始組建農業銀行的工作。”
1980年,農業銀行恢復運轉,劉鴻儒回人民銀行任副行長,分管銀行改革。那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也相繼獨立出來,與人民銀行一起,漸漸形成五足鼎立的局面。再不久,建立橫向的金融市場的方向也漸漸明朗。
“當時,金融系統干部的思想還局限在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知道要改革,但是不知道怎么改。我們的大學,用的也都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教材,五十年代從蘇聯搬過來,沒有大的改變。這種環境下,要推進金融業改革,必須培養一支既懂得市場經濟又了解中國國情的隊伍”。
不可能直接推動大學的改革,劉鴻儒和他的同事們就想到建一個研究生院。把這個想法報給黨組,當時的書記李寶華很支持。
1981年,因為研究生院的地址選在北京海淀區五道口東升公社尚未啟用的一個衛生院里,以后,“五道口”這個簡潔而且像暗語一樣的稱呼贏得了所有與它有關的人的喜愛,就漸漸地代替了它的標準名稱了。
劉鴻儒今年73歲,1959年,他從蘇聯莫斯科大學經濟系獲副博士學位后回國進了中國人民銀行,是新中國銀行界最早的海歸派。一輩子在改革的風口浪尖上過,到了晚年的他,卻一派鎮靜自若的清醒。他位于明城墻遺址附近的家里,陽臺上做了高爾夫球洞,客廳邊上裝了臺球案——典型的與時俱進。我們前往采訪時,劉鴻儒剛剛從香港看了孫兒回來;家里除了書,最多的就是墻上他自己的照片和與老伴的合影。劉鴻儒說,他退下來以前,學生很少有來找他辦事的,但退下來后,忽然“都一下子冒出來了”,來看他的、找他的,至今他即使要“周游列國”,“走到哪里,都有學生管”。劉鴻儒說,這,讓他很感嘆、很感動,師生情意是他這樣長期身在官場的人的一種額外“偏得”,盡管他為此付出很多,但一切都那么值得—無論是于國家,還是于他自己,“五道口”從未讓他失望過。
劉鴻儒簡歷
1930年生,吉林榆樹人
1959年于蘇聯莫斯科大學經濟系獲經濟學副博士學位,回國后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進入金融界
1979年-1980年恢復組建了中國農業銀行并擔任副行長
1980年-1989年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1981年倡議創立五道口研究生部;1987年-1982年兼任中國金融學院院長
1989年-1992年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1992年-1995年出任首屆中國證監會主席
1993年-2003年出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