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樹鐸
日前,一場中德之間醫療方面的研討會剛剛結束,盡管該研討會的主要議題是有關醫院現代化方面的內容,但論壇之外,雙方就德國在華醫院投資的若干意向做了多方洽談,這也使一場普通的研討會具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
北京醫院協會培訓中心的韓征主任認為,德方已明確表達了對醫療產業在華投資的支持,此次研討會成了雙方傳遞信息的載體,德國方面第一次大規模的接觸中國醫療界,目的即是了解中國政策和市場,也是中德官方接觸的前奏,更是拉開德國大舉進軍中國醫療市場的序幕。
韓征說,這對中國的衛生事業肯定是個利好消息,北京醫院協會也希望在吸引投資改造醫院和介紹國外先進經驗等方面作出努力。
醫療行業 德國新的突破口
韓征認為,德國醫衛界重量級人物的悉數登場無疑具有深層次的含義,醉翁之意不在論壇,而在于中國的醫療市場。事實上,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WTO)以來,正逐步開放醫療服務市場,盡管政策上還有壁壘,但外資早就嗅到了商機的味道,目前,世界各國在中國紛紛加大醫療行業的投資與合作力度,德國也不甘落后。
據德國專家透露,德國方面非常“羨慕”美國在中國商業領域的成功,但在各個行業相對趨于飽和的情況下,只好把醫療衛生行業作為打開中國市場的突破口,據悉,德國總理施羅德將于近期訪華,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促進中德兩國醫療領域的多種合作,而這次論壇不過是雙方合作的前奏。
德國醫院建筑協會主席柯內力教授說,原西德從1920年以來,基本沒有新建醫院,因此對舊醫院的改造積累了豐富經驗。而原東德情況恰好相反,新建了為數眾多的醫院,所以又具備了豐富的新醫院建設經驗。其實,柯內力的意思是說,不管在中國新建醫院還是改造老醫院,德國都具有優勢。
韓征介紹說,從這次論壇起到明年的5月份,將是雙方進行實質性接觸的階段,中方正在由北京醫院協會牽頭處理一些相關的細節問題。
選擇合作者是關鍵因素
據透露,在這次研討會舉辦的同時,德國兩大投資集團MAN工業集團和德國普通醫院股份有限公司已著手同中國的一些公司進行了意向性的接觸,元海嘉創和長安集團向德方拋出了繡球。
對德國來說,既不了解中國政策,也不了解中國市場,因此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是他們必須要走的一條路。
在政策方面,根據《入世議定書》規定,衛生部和原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于2000年5月聯合制定了《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該管理辦法規定,不允許設立外商獨資的醫療機構,只能采取合資、合作形式設立醫院或診所。中外合資、合作醫院或診所,外方股權比例或權益不超過70%,中方股權比例或權益不低于30%。合資、合作的期限不超過20年,投資總額不低于2000萬元人民幣,合資合作醫療機構必須是獨立的法人……
在市場方面,據初步估計,到目前為止,已有大約200家各種形式的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在中國開展業務,但投資額、經營規模普遍較小。服務內容主要集中于眼科、口腔科、皮膚科、婦產科等專科領域,綜合性醫院很少,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的大中城市。
盡管有政策上的限制,但德國人顯然看到了市場前景,首先是國內醫療服務市場潛力巨大。目前我國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在4.5%以下,低于世界衛生組織要求的5%最低限,更明顯低于許多國家的8%和美國的11%的比例。我國的醫療服務市場還需要相當大的資金投入、還有相當的增長空間。
中國醫院 業務收入結構不合理
長期以來,醫院特別是國有醫院在國家政策的保護下,壟斷了藥品銷售終端,醫院藥房的藥品銷售占了全部藥品銷售的85%左右,藥品收入一直是醫院最主要的經濟來源,醫院的許多經濟來源渠道未被開發出來。
醫療服務行業競爭不充分,由于民營醫院、外資醫院一直被排斥在主流醫療市場之外,在公費和勞保醫療時代,不能被列為定點醫療機構,在目前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下,只有極少數民營醫院和外資醫院取得了定點醫療資格,受行政行為影響,醫院不具備平等的競爭條件,因此,大型醫院各自業務量飽滿甚至超負荷,掩蓋了產權及管理上存在的問題。
所以,對德方來說,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就成了他們進入中國市場的最佳途徑。
德國MAN工業集團總裁格蘭兩年前就曾到過中國,專程考察醫院的投資項目,但是因種種原因投資計劃擱淺,格蘭總裁曾說:“錢不是問題,關鍵是中方合作者的選擇。”
關于醫院投資改造的話題,成為各方的關注焦點,北京醫院的有關專家說,一個合資醫院的建立,對于德國醫療相關產業的在華投資必將起到連鎖反應,醫院將會成為德國醫療水平的標志性宣傳。
北京醫院協會常務副會長張正華的看法是,這種合資可以積極推動北京地區的醫院現代化建設,但對于產權和相關法律法規都將需要長時間、全方位地考慮,不能重復改革開放初期企業合資中曾出現的問題。
另據韓征透露,歐盟對中國醫療行業的一筆8000萬歐元的援助性低息貸款正在尋找合適的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