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記者 安明靜 發自北京
10月14日大商所以調整漲跌停板措施提前防范化解市場風險以來,市場反映積極。至16日收盤,在大豆、豆粕期貨大幅減倉之后,期貨各合約價格漲跌互現,交易量放大,持倉量恢復增勢,市場總持倉量為41萬手,市場風險平穩化解,大豆、豆粕期貨市場順利通過突發風險考驗。
據大商所有關人士介紹,此次大豆、豆粕期貨市場風險是中國期貨市場首次遇到的由不可抗力突發事件所帶來的風險,不是由市場操縱造成的扭曲價格,有著基本面的支持,是國際大豆市場和現貨市場風險集中向期貨市場轉移的體現。
這位人士人士指出,因市場外部突發因素所帶來的非系統性風險,可以說是中國期貨市場在屢屢遭遇大戶操縱難題之后面對的又一個新的市場風險問題,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
一位對國家大豆產業政策較為關注的市場研究人士認為,這次國際市場風險集中向期貨市場轉移,向我們提出了需要進一步反思中國大豆進出口政策的問題。他說,國內企業大豆進口是以美國芝加哥期貨價格為訂價基準的,而目前國內企業大豆進口只能通過少數幾家國際貿易商進行,且進口時間和數量較為集中,因此,國際炒家極易通過拉高期貨價格而向中國企業提高要價。當前應尋求市場化的大豆進口政策,并讓進口大豆在國內市場流通起來,使企業能隱蔽、分散地視市場情況進行經營,避免授人以便利。同時,應進一步發展壯大中國的期貨市場,爭取建立中國自己的商品價格發現中心。
對于期貨市場,市場人士提出,通過此次大豆、豆粕期貨市場面臨的突發風險,可以看出當前國內期貨公司的抗風險能力、投資者信用體系亟須提高和完善。當前在新興加轉軌的市場背景下,期貨公司和投資者抗風險能力還很弱,投資者信用體系尚不完善,使期貨市場無法承受市場的突發性風險,使監管者無法按西方期貨市場那樣以完全的市場化手段來管理市場。實踐不停,規則完善不止,這次突發風險,也提出了交易所與時俱進地完善風險自適應系統、將各種可能出現的市場風險納入其中、以不變應萬變的問題。
此次突發市場風險的防范化解也說明,交易所應該時刻存有風險意識,將市場風險防線不斷前移,盡可能早地預見和防范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