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詩雨 張迎新楊闖長春報道“加快城市發展有利于緩解中國經濟增長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有利于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必須把發展城市經濟,擴大城市就業,服務城市居民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這是在“2003年中國·吉林城市發展與合作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謝伏瞻研究員反復強調的。
謝伏瞻認為,發展城市經濟與解決“三農”問題是并行不悖的。經過25年的改革開放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城市經濟飛速發展。但經濟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也逐步積累,逐步暴露出來。比如城市與農村發展不協調,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協調等等。緩解這些矛盾,從根本上說需要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特別是加快城市發展。
謝伏瞻說,近些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視“三農”問題,也收到了一些成效,但問題并沒有緩解。從表面上看,“三農”問題核心在“農”,但實際上,關鍵在城市經濟的發展,在非農產業的發展,在農業勞動力能否盡快從農村向城市、向非農產業轉移。從市場化的大背景看,靠提高農產品價格解決農民收入問題在中國加入WTO以后,受到市場的制約;離土不離鄉發展鄉鎮企業,失去了原有的體制靈活的優勢,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受到技術、資金的制約。但“三農”問題不解決,農民收入就難以提高,農村市場就難以拓展,整個消費、投資規模就會受到影響,與此相應,城市經濟中一些產品和企業的生命周期會縮短,資源的利用率會降低,第三產業的發展也會受到制約,從而影響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只有城市經濟大發展,才可能吸納大批農村勞動力,才可能反哺“三農”,使城鄉經濟同步協調發展。
謝伏瞻說,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今年以來溫家寶總理反復強調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目的是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手段仍然是發展城市經濟。在西部大開發中,以線串點的開發戰略,實質是以西部的重要交通干線和大中城市的開發為重點的。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也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間推進的。加快西部地區的城市發展,一方面增強這些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一方面提高這些城市的吸納人口與就業的容量,必將為促進西部地區的發展,縮小東、中、西部的差距發揮作用。另外,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也同樣是發展城市經濟。通過提升傳統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使傳統產業煥發新的活力,使這些城市擺脫困境,增強老工業基地自我發展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謝伏瞻分析說,發展城市經濟,吸納農村轉移人口可以從根本上降低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的素質。因為農民進城后,生育的機會成本提高,哺養能力增強,生育管理更為嚴格,有利于緩解人口增長的壓力,降低自然資源的消耗,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
謝伏瞻說,加快城市發展,首先是要發展城市經濟,擴大城市就業,服務城市居民。這就要求正確處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建設與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城市建設要做到規劃適度超前,建設循序漸進,因地制宜,講求實際,注重實效。不可超出財力、物力限制,盲目攀比,貪大求快,急功近利,拔苗助長。不要寅吃卯糧,賣地圈錢,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要把培育產業,為企業創業與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為市場的繁榮與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城市發展必須與區域經濟發展有機結合。以城市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以區域經濟發展促進城市發展,形成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催生出更多的“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圈和城市帶。
謝伏瞻強調,城市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無論是環境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住宅建設,還是文化、教育、體育、醫療衛生等社會發展事業的建設都需要突出人本主義,以一切有利于人的生存與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不可舍本求末。
謝伏瞻說,加快城市發展必須深化體制改革,正確處理城市發展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繼續探索深化戶籍制度、土地流轉制度、勞動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改革,為人口與勞動力的有序流動和充分就業創造制度環境。運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建設中的投融資工具,發展BOT、ABS等建設融資手段,吸引民間資本和國際資本。能夠由市場運作的,一定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不能由市場提供的,政府必須充分發揮作用。要加強政府規制,規范市場運作,發揮政府與市場的雙重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