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5日電最新一期《瞭望》周刊發表文章寫到,民營經濟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陸續出臺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文章指出,一些專家建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要創新思路,特別是民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地區,不能光靠出讓國有企業、出臺優惠政策等,應該適度開放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金融業等壟斷性較強的行業,以吸引民營經濟主體進入。
民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地區如何發展民營經濟?一些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提出各自的建議:
第一,除涉及國家安全、對公眾利益有重大影響等必須由政府壟斷的行業外,其它壟斷性行業盡量對民營企業開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認為,經過20多年發展,民營經濟已經基本突破政治障礙,主要面對產業競爭壁壘。目前應該消除市場準入機制,擴大民間投資領域,允許民間資本進入包括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在內的法律法規沒有禁止進入的那些行業和領域。對民營企業進入哪個市場,投資什幺項目,政府可以進行政策引導,但要簡化手續、減少審批。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助理黃桂田介紹,目前競爭性行業基本都已向民營經濟開放,對于民營企業來說,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政府壟斷的那些行業。越是壟斷的資源,對民營投資主體越有機遇,進入行業所面臨的技術壁壘就少。在行業準入上,政府首先要真正解放思想,不是以競爭性產業,而是以現在壟斷的產業作為條件引入外部的投資主體,如果僅用輕工、紡織、化工、藥業等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來吸引民營經濟,許多民營企業主會對類似的國有經濟重組不感興趣。
第二,引進發達地區成熟民營經濟主體。黃桂田認為,1997年之后,發達地區的一些民營企業進入“轉型期”。這是民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地區目前面臨的最大機遇,這些地區在扶持本地創業者創業的同時,用開放本地壟斷性行業等方法,大量引入發達地區有規模、有檔次的民營經濟主體進入本地,實現民營經濟的跨躍式發展。
第三,明確政策規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小企業司非公有經濟處處長顧強介紹,各地都專門出臺了一些針對民營經濟的法律法規,現在只有一個籠統的說法:“凡是對外資開放的都對內資開放,凡是對其它所有制企業實行的優惠,也同樣適用于民營企業”,但在具體執行過程當中,落實得不盡如人意,還有些規定有歧視民營經濟之嫌,如去年出臺的《網吧經營條例》,規定個體戶不能從事網吧經營。顧強建議,民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地區對于民營經濟市場進入問題,在基礎產業、教育產業、社會事業等方面應該有具體的解決方案。
第四,要慎用國有企業發展民營經濟。國有經濟比重比較大的地方,把國有經濟現有的資源作為發展民營經濟的一個很重要的優惠條件,有的地方提出來,通過在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資產重組過程中引入民營主體,或者給予一些優惠政策引入民營主體,發展本地的民營經濟。
但黃桂田說,民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除了部分優質國有資產或者凈資產外,國有企業都有沉重包袱,包括債務包袱和人員包袱。為了吸引民營經濟的發展,這個包袱如果由政府承擔,地方財政的負擔加重。如果由民營投資主體承擔,民營投資主體來了以后不能全力以赴搞發展,也不好。即使投資主體購買時是“零收購”,即不花錢獲利一個國有企業,好象是占了很大的便宜,實際上背了包袱,因為在企業并購過程中,有兩筆資金,一筆是訂購資產所花費的資金,另外更大的部分是并購以后整合資源時所需要的資金。而現在,民營企業融資渠道并不通暢,原本就缺乏資金,并購國有企業后,如果不能即時注入巨大資金,國有企業不僅沒通過并購實現發展,還會累及民營企業。(胡梅娟嵇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