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報昨日刊登了《湘股涌動主業回歸潮》的報道,引發了中國證監會規劃發展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寧博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博士的頗多感慨。
兩位專家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上市公司的產業發展方向究竟該如何定位,這是關乎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大計,應該引起各個層面的深度思考。兩位專家認為,該文引
出了一個很好的話題,即混業經營問題。
據介紹,所謂混業經營分為橫向混業和縱向混業。橫向混業為經營不同產業內并不相關的業務,縱向經營則將同一產業內上下游業務集于一個公司旗下。近年來,世界資本市場普遍認為,主業經營和縱向混業要優于橫向混業經營。這是歷史實踐得出的結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興起了一股橫向混業經營的浪潮。目前,橫向混業的模式除了少數幾個公司外已不復存在。在日本,以銀行為核心驅動日本經濟騰飛的橫向財團模式也已面臨困難,正在解體。實際上,在效率相對較高的發達國家資本市場,橫向混業只是在市場低效時作為減小融資成本的一種手段而已。
兩位專家說,前些年混業經營在我國資本市場流行有其自身原因,能夠上市融資本身就是最大的資源,在某種意義下上市這個事實比經營好業務更有價值。這也正是資本市場效率低下的具體表現。而沒有融資渠道的公司最多只能靠自流資金慢慢發展。尤其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上市融資的依據根本就不是公司業績和投資者的需求,而是行政意向和許可。對于投資者和經營者,在二級市場炒作和進行關聯交易的獲利空間都大于經營好公司本身。投資者也是以短線內能迅速套現為目的。其實這也符合經濟學的原理,資本總是朝著可能獲利空間最大的方向流動,于是壞錢便將好錢驅逐出了股票市場。上市公司在廉價融得資金后,在管理層缺乏長期經營動力的條件下,毫無節制地擴大經營范圍。然而,正如美國市場所走之路,不可持續的資本市場模型會很快走到盡頭的。隨著專業的機構投資者的成長,長線穩定的資金逐漸壯大,短線炒作資金的減弱,對長期價值的追求逐漸凸顯。近期的股市明星多為業績出眾、主業突出的公司,這也就意味著資本市場的效率逐漸在提高,價值的天平開始向好錢的方向傾斜。
兩位專家認為,隨著加入WTO后中國市場逐漸開放,面對國外各個領域強大的專業公司的競爭,涉足很多產業而非龍頭的公司必將面臨困境。國外競爭者一般都有領先的技術、暢通的融資渠道、低廉的融資成本。為資本市場所認同,降低融資成本成為準備迎接競爭的重要條件之一,眾多公司進行重組,突出主業,爭取贏得資本市場的認同也就在意料之中。然而,追求業績與長期穩定的成長不應是應對國際競爭的一時之計,而應是中國資本市場的長期發展目標之一。當然,要朝著這個方向邁進,我國資本市場還需進行很多結構性的調整。
兩位專家指出,混業向專業經營的轉變只是資本市場效率提高的表現之一,提升資本市場整體質量的好處不止于此。當然,無論資本市場結構如何合理,我們也不可能企盼它永遠處于高效率下。因為投融資的兩個永恒主題便是貪婪與恐懼,發達國家的市場也是永遠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搖擺。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市場中的結構性非理性,創造環境以引導市場向追求主業和其他的高效率經營方向發展。上海證券報記者趙碧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