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上海接收到來自陜北長慶氣田的第一方天然氣,西氣東輸工程東段成功通氣,中石油也如期兌現了此前關于工程進度的鄭重承諾。
中石油此舉“言必信,行必果”,一掃連續幾個月以來,籠罩在西氣東輸工程上的種種陰霾。盡管充足的氣源與順利的工程進度,讓中石油倍感欣慰,但在工程建設之外,有關下游市場與中游管道投資的諸多變數,卻清楚地告訴中石油:前路任重道遠。
作為新世紀的四大重點工程之一,西氣東輸工程不僅對改變我國以煤為主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意義重大,更是國家實施西部開發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其經濟、政治意義不言而喻。或許正因為如此,自2002年7月4日全線開工建設以來,有關工程的各種議論便一天也沒有停止。
先是氣源是否充足的問題。一條長達4000公里,投資百億元的天然氣管道輸送工程,如果沒有足夠的氣源保證,后果將不堪設想。目前,這一問題已基本解決。截至今年7月,作為東段供氣啟動氣源的長慶氣區,已累計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1.1萬億方,可采儲量7510億方,已建成天然氣生產能力48億方。這就意味著,以西氣東輸工程建成后,預計的最大輸氣量120億方/年計算,僅長慶氣區的可采儲量就可保證下游穩定用氣60年,而長慶氣區僅是東段工程的啟動氣源,可采儲量也將隨著勘探工作的進一步深入而相應增加。
再是工程的復雜性能否保證如期通氣的問題。僅西氣東輸工程東段1485公里,就要穿越“三山、三河、一塬”及江南水網地區,地形、地貌的多樣與復雜,決定了工程的艱巨性舉世無雙。以至于中石油2003年10月東段通氣的鄭重承諾,竟被譏為“油老大吹牛皮”。如今,輸氣管道“跋山涉水”安抵上海,中石油以實際行動回擊了懷疑。
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西氣東輸工程氣源的充足與工程進展的順利,并不意味著大功告成。下游天然氣市場的開發與中游管道投資的中外合作,才是中石油西氣東輸漫漫長路輝煌的終點。
眾所周知,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沒有市場的投資,無異于“空中樓閣”,天然氣管道工程投資更是如此。在國外,天然氣的市場開發往往先于或同時于氣源開采和輸氣管道的建設。
然而,西氣東輸的市場開發進程卻明顯落后于管道投資建設的進度。原定于今年6月30日下游各用戶簽署“照付不議”協議的最終時間表也一拖再拖。即使在9月15日南京召開的國家西氣東輸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19家下游用戶也只是與中石油“小簽”了供用氣協議,而其中兩家重要用戶仍在許多條款上,與中石油存在分歧。至于何為“小簽”———這個令法律界難以釋義的名詞,業內人士解釋為“排除價格條款的協議簽署方式”。
從這樣一份以商品買賣為主要內容,而偏偏“排除商品價格條款”的所謂“小簽”的經濟合同中,我們不難看出西氣東輸工程天然氣下游市場開發的艱巨所在。作為工程業主與天然氣生產商,中石油在西氣東輸工程上的投入可謂“天文數字”。在上游開采領域,幾千萬元打一口空井,對于石油人來說,并非罕見。而在中游管道建設上,4000公里地下鋼鐵“巨龍”,每年僅維護費用就極為可觀。因此,中石油與下游用戶在有關天然氣價格的談判中,就氣量計量標準、資金結算方式等問題,提出了“苛刻”條款。顯然,這些條款對于主要由上市公司、民營企業和海外資金投資構成的下游用戶來說,難以接受。
隨著下游市場開發難度的逐步顯現,中石油在中游管道投資的中外合作方面,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煩”。畢竟,國際資本不會也不可能投入到一個由于下游市場的不確定性而無法準確預測投資回報的天然氣管道輸送工程中。
雖然已與中石油簽署西氣東輸工程投資框架性協議的外方多次表示,有關“其將退出工程投資”的報道嚴重失實,但從其負責人對于與中石油就具體投資協議的談判的復雜性、艱巨性的公開表態中,公眾不難看出,國際資本對于下游市場的高度關注,以及對于投資回報的熱切渴望。畢竟,“資本逐利”乃市場經濟永恒的法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