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認為,振興東北要在機制和體制上創新
北京消息支持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是國家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著眼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也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將要討論的重點內容之一。一批專家學者建言,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要著力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企業技術改造,走出一條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振興的新
路子。
行業著眼點是裝備工業
專家分析,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針對東北老工業基地工業生產增長緩慢的現狀,國家就在國有企業技改資金撥付、債轉股、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試點等政策方面對東北地區進行傾斜,但是由于政策多為輸血式的改革,改革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因此,只有采取體制和機制創新,才能真正實現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研究所副所長胡春力表示,老工業基地問題很多,包括困擾老工業基地發展的體制僵化、技術落后、債務負擔沉重、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巨大等問題。發展的出路只有創新和改革,行業的著眼點是裝備工業。具體辦法如:培育和發展企業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水準研發能力;盡快對企業進行改制,實行股權多元化,通過體制外活力,刺激和調動、監督體制內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在技術改造上可以大膽引進外資。
也有專家提出,鑒于東北企業比較大,可以采用對資本進行分割的辦法。理想的組織形式是大企業負責核心企業,包括研發和品牌,而其他所有的生產過程都要實行社會化、民營化,即將老工業基地里面的很多生產單位逐漸變成面向社會,形成獨立經營的民營化企業。核心企業的產品實現外加工或者是租賃經營方式生產。
一些專家認為,裝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梁,事關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和戰略安全,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這方面,東北地區具有獨特的優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如果能夠以裝備工業為契機和重點,大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產業競爭力,就一定能夠實現由體制和機制創新所帶來的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
東北上市公司欲騰飛
盡管東北地區作為國家工業基地的地位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就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數據顯示,東北地區三省資產規模前20位行業的合計是4580億元,占全國的20.3%。這表明,東北地區作為全國重工業基地的地位依然存在,資本密集型行業在東北地區工業結構調整中必然會受到足夠的重視。
經濟學家認為,我國經濟經過幾十年快速發展后,產業結構的全面提升已經擺到意識日程上。早在幾年前,產業領域的專家胡春力就主張應該通過振興東北工業基地,提升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建立我國從內地到沿海完整的產業鏈條。現在,目標清晰,任務明確,國家可以有條件地從政策上支持一批重點大企業和行業。
有專家具體對東北三省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分析:遼寧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代表,應該繼續保持重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吉林應該繼續保持汽車工業和新興工業部門;黑龍江則需要發展資源接續產業和新興產業。
從資本市場看,地方政府圍繞績差公司也在進行著重組。如在東北振興計劃中,吉林對涉及上市公司的的操作方案是保住存量,促進增量。目前主要任務是抓緊轄區內被ST公司的重組。此外,東北地區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國有經濟戰略重組的步伐也將明顯加快,這將推動東北地區上市公司的重組。
申銀萬國的分析師李慧勇表示,中央提出的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支持資源開采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的戰略,為東北上市公司的騰飛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也為資本市場提供了新的投資熱點和機會。
振興戰略從長計議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專家認為,根據東北具體環境狀況,許多具體的實際運作問題,包括國企改造、歷史欠帳問題的處理、人員社保等都需要很多部門協商解決和國家拿出一大筆錢進行投資。而這樣具體計劃的實施,也是需要一個長時期消化和吸收的過程。因此,東北振興戰略要從長計議。
和西部開發有很大區別的是,東北原來的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城市建設、水、電、路、管道、網線等都有一定的基礎。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基礎設施已相對落后,需要重新進行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相信,國家也將會以此為契機,量力而行,逐步投入一定數量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資金,扎扎實實地奠定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基礎。
從歷史的長河中,東北老工業基地有著過去的輝煌,也有現在的衰敗,還有明天的希望。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所擔負的歷史重任和不輕的責任。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興衰表明:東北地區資源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部分礦物資源在長期開采中必然走向枯竭,在當今產業結構高級化進程中,技術、資金、信息等主導資源的地區已經可以通過貿易獲取自然資源;我國經濟體制的轉換使東北地區賴以成長的制度環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并且需要比其他地區承受更大的轉換成本。
東北師范大學教授丁四保在總結影響東北現象形成和變化的因素時表示,資源賦予數量的消長與結構變化,經濟地理位置改變,經濟體制作用性質的變化,工業部門體系生命力的結構性變化,給東北帶來的是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不高、社會穩定問題加重、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大、資源面臨枯竭,缺乏后續替代產業、原有優勢產業競爭力明顯下降等問題,這也是很難一步解決到位的。
因此,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實際上是經濟衰退地區的經濟振興問題,需要時間和過程。上海證券報 記者 盧曉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