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非金融機構成為基金公司重要股東
從地方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到上市公司,以及非產業集團,越來越多的非金融機構正成為基金管理公司的重要股東,甚至第一大股東。種種跡象表明,證券公司、信托公司在基金公司中的絕對地位正在逐步淡化。
近期,華夏基金的一份最新公告明白無誤地顯示,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與西南證券并列成為公司的第一大股東。而在前一階段,深圳機場也公告稱,公司受讓南方證券所持南方基金管理公司30%股權的申請已獲批準,從而緊隨華泰證券成為南方基金管理公司的第二大股東。迄今為止,類似的股權變更已有多起。據悉,近期還有基金管理公司可能會出現證券公司、信托公司與其他行業機構并列成為公司第一股東的情況。
在華夏基金公司、南方基金公司股權變更之前,國泰基金公司也完成了股東的重大調整。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通過直接控股和間接控股,成為國泰基金管理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另據了解,華安基金管理公司在最新上報的股權變更方案中,也將引入多家非證券、信托類的產業集團,構筑均股股權架構。
對于上述的股權安排,有評論人士稱,這是相關機構在打擦邊球。他們認為,根據中國證監會2002年12月16日發布的關于規范基金管理公司股東出資轉讓有關事項的通知,受讓方擬成為第一大股東的,應當屬于依法設立的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從上述事例來看,盡管非金融機構并未成為基金公司絕對第一大股東,與條例并沒有明顯沖突之處,但卻頗值得玩味。這是否可以視作是未來基金股東格局的一個新趨勢呢?
業內人士透露說,目前關于證券公司、信托公司作為基金公司主發起人的色彩正在逐步淡化。一方面,上述幾種新安排并未突破通知的底限;另一方面,在未來即將出臺的投資基金法中,極有可能淡化基金公司第一大股東的某些限制規定。這將是允許非證券、信托類公司成為基金發起人之后,有實力的非金融集團進軍基金管理行業的又一突破。
去年以來,一方面新基金管理公司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另一方面券商受盈利困擾出售基金公司股權套現的做法,以及一控一參政策的限制,也使得基金公司的股權變動頻頻發生。一段時間來,基金公司股權的變更成為了業內最顯著的一個特點。目前,一些欲發起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企業集團由于不符合現有的基金公司主發起人資質,從而通過控股或參股證券公司的方法來實現曲線登陸。這不僅加大了企業進入的成本,而且還很難確保基金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沒有資產管理以外的想法,從而對基金公司的長遠健康發展實際上留下了隱患。
為此,一些業內資深人士呼吁,與其通過高成本的曲線登陸來完成基金管理公司重要股東的多元化,不如讓資本實力強、資產質量佳、有興趣參與金融領域的非券商、信托機構有一個直接進入的渠道。
從均股模式到一家絕對控股模式,再回到均股模式,基金公司在尋求最佳的治理結構模式;從僅允許券商、信托進入,到好人舉手,到降低企業性質的強性規定,基金公司的發起人資格同樣經歷著與時俱進的變遷。隨著基金行業發展的逐步深入,一批有潛質、懂業務的職業經理人已經在基金行業浮現,基金公司進一步放寬進入門檻也迎來了新的機遇。上海證券報記者王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