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幼鳴
劉波——上市公司“誠成文化”董事長——跑了。有媒體報道,劉波逃匿前,已經被執法機關傳喚過,涉嫌“金融詐騙”等多項罪名,逃匿事件發生在其被“監視居住”期間。據媒體調查,劉波出逃殊無新意,連“莊家呂良”之類的“資金鏈”斷裂原因都說不上,純屬欠債巨大,債主眾多,欠債不還。在長沙、廣州、北京、武漢等地,劉波欠下建行、中行
、工行巨款,“他不跑怎么還債?”一位知情者說。
如果僅僅依表面案由為據,雖然劉波在股票市場制造了一個所謂的“誠成神話”(這種提法本身有騙局的味道),是個“人物”,我們仍然可以將劉波視為當下為數眾多的“金融詐騙”嫌疑人之一。但是,一旦對其歷史資料認真分析,將發現劉波代表著一種邪道商業理念。劉波逃匿及其類似事件意味著這種邪道商業理念在營運上的破產。
現年40歲的湖南商人劉波之崛起,走的就是邪道。牟其中神話現世還在于其搞了一趟“以物易物”的貿易,而劉波賴以“成名”的《傳世藏書》出版、發行,其核心商業理念就是權力尋租。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劉波銷售每套碼洋6.8萬的《傳世藏書》,采用的辦法把收費權交給某銀行,而從銀行獲得巨額貸款,銀行收取書費抵沖貸款,于是劉波“調動了銀行配合銷售的積極性”。一度,起碼在這家銀行的部分分支機構,存在銀行工作人員向貸款客戶(主要對象是房地產開發商)推銷《傳世藏書》的事情。銀行參與推銷,房地產商能輕易推脫嗎?劉波固然“聰明”,但其招數也用得夠邪乎了。
有人稱劉波“橫跨文化界與金融界”兩棲大亨,這是劉波做秀的結果。劉波借銀行巨債不還,口袋里當然一度有錢,據說曾在京花3000萬買張作霖故居四合院。在文化方面,“誠成文化”揚言要經營幾十種報刊雜志,最后只是象征性地出來《華夏》等少數幾種而已,它們被純粹地用作為上市公司的“題材”與“包裝”。
談論劉波的價值還在于劉波不止一個。筆者曾經接觸過一批劉波式的商人,這些人的共同特征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前期,出生于內地普通家庭;少年時做過“文學青年”,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再做過“文化青年”;熱衷一些宏觀的事物,對積少成多賺錢方式不屑一顧,骨子里不具有真正商人所需要的細心和耐心;最終走上逃廢債務的不歸路。
有人認為“劉波戰略不錯,戰術不行”。這說明分析劉波為代表的商業現象有現實意義。既然劉波走的是邪道,他就會以自己的方式走下去。只有純粹看客才拿捏得清楚:從銀行拿錢時可以邪道一點,掙錢時倒是要正正經經的。劉波逃匿說明,邪道商業理念只能得手一時,聰明需要用對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