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度轟轟烈烈的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在年初財政部緊急叫停后,銷聲匿跡了一段時間,但由于其低價收購的誘惑力實在太強,近期又開始有上市公司試圖通過比較隱蔽的手法搞起了MBO。
如T上市公司公告,其股東有意向S投資有限公司轉讓其持有的T公司的國有法人股。而S投資公司則是由T公司的職工利用部分身份置換費和獎勵基金出資組成的民營性質公司。由
于S公司的出資方背景與T公司有著密切的關系,故雖不能和以前直接的上市公司高管收購公司非流通股相比,但其性質仍脫離不了MBO的影子。
MBO在上市公司中并不是不能搞,關鍵是實施MBO以前,相關配套政策應先完善,這樣才能有利于規范這種極易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對流通股東很不公平的收購方式。由于我國股市先天的價格雙軌制的并存,MBO這種舶來品到我們這個市場就變了味。首先管理層收購不是從流通市場公開收購,其以每股凈資產的價格低價收購非流通國有股占為己有,違背了證券市場的公平原則。之所以MBO使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層趨之若鶩,很大程度上不是為了起到激勵機制的初衷,低價買是為了以后能夠流通后的高價套利,如果真要起到所謂的激勵作用、提高法人治理云云,那為何不直接從二級市場收購流通股?如果對MBO股份采取50年禁止流通的制度鎖定,可能有興趣進行MBO的上市公司就不太多了。
筆者認為,在歷史遺留問題未解決之前,MBO是市場最后暴利的大餐,其侵犯的不僅是國家的利益,而且還有眾多流通股東的利益。目前的收購價格及方式,對流通股東而言并不劃算。筆者認為現行的MBO方式并不能從根本促進上市公司的發展,只有MBO從二級市場收購或許才能把上市公司管理層的利益與流通股東的利益捆在一起。上海證券報蘇州陳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