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百三
孫成鋼關于“股市為什么缺乏吸引力”的稿件在報上發表后,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確實問到了關鍵點上。在此,就這個問題,我也談幾點看法。
我認為,首先是要在思想上來一個大反省,深刻反思一下,看看是不是主導思想出了什么
問題。其次是要了解中國股市的特殊性,不能照搬海外的一套“洋”經驗,要實事求是,按國情辦事。
股市不能化解一切難題
中國股市發展速度極快。1992年時,在滬深兩地開戶的僅100萬,現在已達到了6800多萬了。這是全世界發展最快的股市了。而每個人后邊都連著一個家庭,聯系著10多個親友,而且他們是中國城鄉中最有金融意識、最有改革開放精神、最關心國家大事的階層(盡管入市時,都是為了賺點錢來的)。
現在,中國股市從2249點跌到1400點。據報道,90%的投資者都深套其中,有的虧了40%至50%。這個問題還不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嗎?
有人說:“全世界股市都有風險,都是有漲有跌,有虧有賺的。”我說,你只說對了一小部分。
第一,成熟股市有做空機制,可以反向通過拋空指數期貨,在股市跌下去的時候盈利。我們至今沒有做空機制。這就等于一個小孩從7樓掉下來,在成熟市場里有幾根曬衣桿擋了幾下,跌成輕傷;而我們是實實在在地往下跌,這能不痛嗎?
第二,成熟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一旦下跌,人們能理解,能接受,大家都會明白是實體經濟造成的。而我們的實體經濟很好,股市卻大跌,人們有些難以接受。
第三,美國股市在虧損的情況下,有抵免個人所得稅的保護性措施。據有關資料,美國股市資本損失可以從其普通收入的納稅額來抵補一部分。即該投資者通常收入的納稅額最多可減少3000美元,其余的損失可帶到下一年度再申報。換句話說,本年度未沖抵完的資本損失將當作下一年度的資本損失來處理。而我國沒有這項部分抵稅規定。
第四,中國城鄉居民人均存款僅7000元,遠低于很多發達國家。恩格爾系數又遠高于發達國家。這也就是說,發達國家股民只拿出了30%資金入市,再虧也影響不大;而我國是很多中低收入者(高收入者比例小)在入市,一虧就很痛。
這幾點,務必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千萬不要把什么社會矛盾、困難都往股市推。比如,商業銀行有上萬億不良資產,商業銀行到股市上市,融資是一個選擇,但是否也同時可以考慮發長期國債來沖抵呢?中國與日本不同,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本質上是國債,國有企業欠國有商業銀行的債,后者又欠了老百姓的債。因此,是可以發一些長期國債來沖抵的。實體經濟在高速發展,1.7萬億不良資產完全可以通過每年多發2000億的長期國債來一點點地化解,何必全部到股市來化解呢?這股市是投資者、上市公司等買賣的場所,并不能化解一切社會難題的。
投資者是股市依靠的根本
我們要弄清,股市的依靠對象是誰,是股民,上市公司,還是券商?現在似乎把上市公司當作根本依靠對象,增發價比新發股的價還高;對圈了錢馬上虧損的上市公司束手無策;而對股民的呼聲卻視而不見。這個問題不解決,股市就很難搞好。在中國,部分上市公司純粹是來圈錢的,因此,它們不是依靠對象,而是重點監管的對象。這個問題不搞清,股市就搞不好。沒有幾千萬股民的參與和支持,上市公司和券商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廣大的投資者才是股市依靠的根本。
中國股市有其特殊性
中國股市一開始建立就是一個不完善、不健全的試驗性質的股市。它的非流通股比例占了60%多。無論是國企、私有企業、外資企業,還是中外合資企業,它們的非流通股都不同程度地侵害了流通股的權益。此外,占比例很大的國企上市公司又存在產權不清、效益低下的問題,分出的現金紅利遠遠不如投資者配股、增發及IPO交給企業的錢。另外,中國股市還存在著行政干預過多、沒有做空機制、沒有合法的做市商等種種缺陷。其中,最根本性的缺陷,就是國有股、法人股長期不流通,股本結構分裂的問題。
如果對這些情況不加考慮,而只是機械地照搬歐美等成熟股市的方法來管理,這就會出現問題。
另外,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爭取上市的公司,都有一個計劃經濟時的“投資饑渴癥”,不僅是經濟高漲時,而且是經濟緊縮時,它們都強烈地想募資、圈錢。這一點,大經濟學家亞努什·科爾奈早就指出過。但我們都錯把我們的國企、上市公司與歐美成熟的股份制公司混為一談,也錯把它們的每一筆資金募集都當作是發展生產所必需的。其實,我們沒搞懂,缺乏機制約束,是治不好上市公司的“投資饑渴癥”的。
總之,要搞好股市,就需要我們好好地反思一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