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9年,我們剛成立的時候,感覺低人一等,是夾著尾巴做人。”9月16日上午,上海博愛醫院副院長張致平說:“但現在我們明顯感到民營醫院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如現在衛生部門會直接到博愛醫院來現場辦公,以及聽取博愛醫院各方面的意見。”
事實上,對民營醫院的管理以及其發展,主管部門之前一直處于模糊的狀況。不過,這種情況很快會得到改變。
本報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獲悉,針對目前上海民營醫院發展存在的情況,上海市發改委和市衛生局現在正在召集民營醫院院長以及相關人士進行研討。8月底,上海市發改委和上海市衛生局根據各方面的意見,擬出了促進上海民營醫療機構發展的40條意見。
“上海的民營醫院將會有更大的發展”,一位民營醫院的院長對本報記者如是說。
博愛醫院:已經有盈利
張致平的名片挺有意思:背面是博愛醫院的具體方位以及交通的情況。在近一個小時的采訪中,張致平不斷介紹博愛醫院的特色醫療服務。很顯然,博愛醫院不愿放棄任何能夠宣傳自己的機會。
博愛醫院是上海首家綜合性民營醫院,其前身是上海輕工局下屬職工醫院。1999年9月,這家瀕臨倒閉的職工醫院以2000萬元將整體產權轉讓給了上海晟新實業公司和留日整形外科專家彭少成博士,彭少成擔任院長。
4年間,博愛醫院總共投入了7000萬元的資金。據張致平的介紹,去年博愛醫院的營業收入為4000萬元,已經有盈利。
張致平說,有許多患者會認為民營醫院的收費比較高。事實上,博愛醫院的收費是按照上海市物價部門的要求進行。醫院貴得是醫療服務這一塊,如市民參加健康俱樂部一年的費用要6000元左右,看病還要另外付錢。
張致平透露說,年內博愛醫院還將和新加坡的百匯康護集團進行合作,對醫院的管理將進行改革和完善。百匯康護集團在新加坡經營最多私人醫院,屬下醫院有伊麗沙白醫院、東海岸醫院和鷹閣醫院,這些醫院共有1000個床位。
由于是接管了職工醫院,博愛醫院是可以享受到醫保,一年約有900萬元的定額。
上海另一家有名的民營醫院是仁愛醫院。據仁愛醫院院長助理劉春龍的介紹,仁愛醫院目前的日門診量在300人左右,收支基本平衡。
但是,上海多數醫院沒有博愛醫院和仁愛醫院這么幸運。
總體發展緩慢
9月16日下午,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復旦大學醫學院教授胡善聯說,上海的民營醫院發展還是比較緩慢。
去年,胡善聯等人對上海的民營醫療機構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2002年上半年,上海的民營醫療機構為135所,上半年的業務收入為7904萬元,其中藥品收入為3474萬元,占到總數的43.95%。2001年,上海市公立醫院的業務收入為180億元,而同期上海民營醫院的收入為1.45億元,不足公立醫院的1%。
民營醫療機構發展緩慢的原因有二:一是上海醫療市場競爭十分激烈,民營醫院很難和著名的公立醫院進行競爭。二是民營醫院一直存在著歧視政策。
根據上海流通經濟研究所的調查,各類經政府依法批準開業的非公醫院,面對各種繁多的歧視性政策。目前,上海市由社會興辦的50所非公醫院,不論是營利性的,還是非營利性的,在運營上都舉步維艱,而其主要困難并非來自于醫療技術水平或市場原因,而是來自于種種歧視性的政策。在用地、登記、設備購置、納稅、收費、病患資源及醫務人員的待遇等眾多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從而使得非公醫院不僅數量少,而且門診量也少。
據有關調查資料表明,上海市非公醫院平均日門診量不超過100人。從表象上看,上海市醫療行業的進入之門似乎已經打開,而實際上眾多歧視性政策的存在和改革配套政策的缺乏,使一個由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樣化的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相當緩慢。
根據張致平的反映,博愛醫院現在還是在用輕工醫院的發票。
事實上,上海民營醫院現在存在的問題并非是個別的。9月15日,本報記者電話采訪了中華醫院管理學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秘書長趙淳。他介紹說,民營醫院目前還存在一個稅收的問題。
上海一家民營醫院的院長介紹說,按照5%的營業稅和33%的企業所得稅交納,民營醫院幾乎是沒有利潤,因為醫院的毛利大概在15%~20%。
趙淳說,根據經驗,一家民營醫院要有盈利,需要5年~7年的時間,但現在的免稅期間為3年,所以這給民營醫院的壓力是比較大,現在學會正在就這個問題進行研究和呼吁。
為此,有民營醫院的院長私下里透露說,現在自己醫院是作為營利性醫院。他們正在想辦法改為非營利性醫院。“營利性醫院的稅收壓力比較大,而許多非營利性醫院在做營利的事情。”
但有人擔心,民營醫院一旦從營利性醫院轉為非營利性醫院,可以通過購買設備等多種途徑轉移利潤,給監管帶來比較大的難度。
中華醫院管理學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的調查顯示,民營醫院資產兩頭小中間大,資產在100萬~500萬元的最多,資產在3000萬元以上的僅占7%左右。
為此,上海市衛生局黨委宣傳處處長王彤說,民營醫院根本無法和一些著名的公立醫院進行競爭。一家醫院的品牌樹立是需要花費幾十年的時間。
民營醫院悖論
復旦大學醫學院衛生經濟教研室主任程曉明說,王永慶前來上海投資長庚醫院并不恰當。長庚醫院規模大,會給當地醫院造成很大的壓力,所以難成。王永慶比較好的做法是選擇中部地區的省城建立長庚醫院,然后再慢慢向上海等地發展。
由于醫療市場的前景看好,到目前為止,全國的民營醫院已經達到1470多家。胡善聯說,事實上,上海的醫療市場競爭是十分激烈。國內不少地方政府部門還是希望企業到經濟落后地區投資醫院,這樣當地政府是比較歡迎。為此,在上海做全科醫院是比較困難,所以企業多數是在做專科。
有意思的是,目前上海50家民營醫院大部分是來自上海之外的集團進行投資。而這一輪醫院改制中,上海當地的資本呈現出濃厚興趣。業內人士認為,由于上海民營醫院的經營情況不是特別好,導致上海的大集團對新建醫院興趣不大,而是愿意收購現有的大型醫院。
胡善聯說,上海一些大的公立醫院一年的營業收入有八九個億,經營情況不錯,為此吸引了不少民間資本進入到醫療市場。
王彤介紹說,上海對民營醫院的發展持歡迎態度。但在發展過程中,還需要對民營醫院的經營加強監管和規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