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綜述本報記者 莊琪
“環渤海地區的信息產業具有很好的合作基礎,但各省市‘自給自足’的觀念強烈,使各自的優勢沒有形成互補。”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楊學明直言不諱。楊是信息產業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高級顧問,在信息產業部去年下半年委托北京半導體行業協會、信息產業部產品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微電子產業高級顧問組等單位和
部門的幾十位專家對全國的微電子產業進行調查時參與了對環渤海地區的調查。在和記者談及此次調查時,楊學明感觸最深的就是環渤海地區各省市的信息產業發展各自為政,不能形成更強大的競爭優勢。
提高快,體量小;需求大,制造少
近年來我國微電子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迅速,據楊學明介紹,三年來國內對微電子產業的投資是過去30年投資總額的3倍多,設計企業數量也翻了兩番,他預計未來五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將進入一個高峰發展期,年增長率可望超過30%,同時需求額將年增長20%-25%。資金投入大、市場需求大、研發力量強,再加上國家對信息產業的重視,使國內的微電子產業發展前景良好,楊學明就預計中國的集成電路的銷售額將從2002年占世界市場的2.68%提高到2010年的8%。
楊表示,雖然我國的集成電路銷售額2002年占世界市場不到3%,市場應用卻占世界的18%,進口達200多億美元。他估計到2020年我國才能達到需求和供給的平衡,20年間貿易逆差估計將達到3800億美元!
“提高快,體量小;需求大,制造少”,楊學明如此總結了我國的微電子產業發展現狀,同時他表示,我國的微電子產業設計企業多,但高級系統設計人才缺乏,創新能力不足;設備和材料等微電子基礎產業較弱;進入市場手段、經營理念也需要加強。
三大區域各具優勢
在信息產業部委托的那次調查中,也摸清了中國半導體行業企業的“家底”。楊學明告訴記者,根據調查,國內共有半導體設計、制造、封裝、分例器件企業651家,大多集中在北京(121家)、上海(119家)、江蘇(128家)、浙江(74家)、廣東(66家)、陜西(36家)等地,也就是說我國的微電子產業主要集中在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從市場份額看,2001年長三角地區集成電路的銷售額占全國的54%,環渤海地區占29.8%,珠三角地區占8.6%。
楊學明介紹,上述三大區域的微電子產業各具優勢,長三角地區主要是制造業優勢,珠三角地區則有巨大的應用市場和進出口貿易,整機制造業和半導體配套產業也不錯,至于環渤海地區,其半導體基礎研發人員在全國首屈一指,“從人才資源、智力資源來看,環渤海地區是最強的。”
環渤海地區需要攜手
在調查中發現,環渤海地區的微電子產業并沒有像長三角地區那樣加強合作,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其實環渤海地區具有很好的合作基礎”,楊介紹,北京是我國微電子產業的發祥地,重點科技開發能力強,綜合優勢較強;天津的微電子制造業很強;山東具有整機應用和進出口優勢;河北的基礎材料和遼寧的分例器件也都有一定競爭力,整個環渤海地區發展微電子產業可以優勢互補,但如今實際情況卻是各成系統,合作意識不強。
楊學明表示,環渤海地區的微電子企業之間有一些自發的合作行為,但很松散,沒有什么具體措施,“民間的積極性很高,但政府作為不大”。他認為主要原因是各地的思想具有一定局限性,把眼光集中在本地區發展上,對高新技術所帶來的全球一體化認識不夠,而且風險意識不足。同時他表示,在調查中各地政府也反映合作有一定難處,如天津希望北京牽頭,但北京有許多顧慮;河北的定位很難承接京津的產業轉移;遼寧的傳統產業正在升級改造,高新技術產業的資金、人才短缺等。
環渤海地區經濟一體化提了很長時間,但一直很難實現,對此楊學明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如果環渤海區域不能共同發展,形成具有世界競爭力的區域經濟和產業經濟,是很危險的。”
北京半導體行業協會的一名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環渤海地區合作有優勢,但遲遲不能推進,不過,“各省市單打獨斗越來越難了,必須研究如何整合資源。”據悉,在北京市經委10月中旬主辦的“‘2003’北京國際微電子論壇”上,將有一個“環渤海區域微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論壇”,由環渤海區域省市政府和國內外企業代表研討區域微電子和信息產業的發展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