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和中國經營報社共同主辦的‘首屆企業競爭力年會’于2003年9月19日至9月21日在北京怡生園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此次會議將有約60多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及企業領袖等重量級嘉賓發表專題演講。
新浪財經現場圖文直播本次年會。
江小涓(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研究所所長):
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進程這么快的情況下,企業競爭力怎么理解體現?今天重點講一下科技全球化的進展上對中國的影響。
大家都在講90年代是經濟全球化進程大大加快的十年。以國際貿易為載體的全球市場全球化,這是幾百年來存在的趨勢。90年代全球化三個特點:科技全球化、金融交易全球化、企業重組的全球化。
80年代開始所謂商品全球化的進展,我們用國際貿易占產出的比重來做一個計算,大體上可以看出來,發達國家的比重在20年當中是非常平穩的趨勢,從80年到2002年出口占發達國家GDP的比重沒有非常顯著的變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講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是從全球總量來看,國際貿易占全球GDP的比重變化并不是很大,解釋不出來全球化進程加快。
跨國投資占全球全社會資本總額形成的比重,從80年代開始在全球任何一個分類來講都不到3%,急劇上升。2002年從全球來看,外資占各國資本形成總額的比重已經接近10%,從發展中國家來講更高一些?鐕顿Y的比重在過去20年有比較明顯的增長,這是全球化新區域當中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最突出的是技術轉移變化。
我們認為日本是各國技術轉移當中最保守,但是在10年時間最新技術海外轉移的比例從90年代的20%到2001年迅速達到63%。90年代初期五百強跨國企業在海外有全球性的而不是針對當地市場的研發機構,分別比重只有10%、20%到30%,2001年三家都上到80%。
為什么90年代會出現技術全球化,技術能力的大規模跨國轉移和跨國界技術系統的形成。90年代前后跨國公司的行為有非常重要的變化,落后國家可以稍微低姿態一點兒,別人的研發很便宜,你引進技術之后促進自己的發展。這種判斷會受到一些批評,你靠引進技術不會給你最先進的技術,一定按照技術生命周期的理論,最先進的技術在本地使用,然后向其它發達國家出售產品和轉移技術,最后一站才是發展中國家接受它的技術。發展中國家靠引進技術發展,盡管引進的技術可能是當地比較先進的技術,但是從全球來看引進的一定是落后的技術。由于技術廣為傳播,產品價格會降落,是市場有限的技術,是環境污染的技術。我們不能老是靠引進技術,我們永遠落后?萍既蚧院螅赡苷嬲笠幠5内厔菔窃95年以后出現,出現先進技術轉移的速度在大大加快。日本這樣的公司已經把兩年之內的先進技術在向海外轉移,歐洲和美國的公司同步技術轉移的比重超過50%。這不是一個短期現象,是全球產業和技術的整個分工格局在發生著很深刻而且很迅速的變化。
隨著技術進步加快,研發費用在急劇上升。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末期在七大制造業中間,所謂全新概念、全新研發的產品翻了兩番。一個新車從六千萬美元翻到三億,研發費用非常高。研發費用增加的情況下,折舊非?欤夹g貶值的時間特別快。研發費用高而且技術折舊變得非?。
技術的復雜性在增加,很多產品在每一個制造增值的結點上都需要巨額的研發費用。這樣使很多大跨國公司在一個產品最主要的部件上全部自己研發變得不可以承受。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交通運輸能力的發展,現在研發和制造分開進行在成本上變得完全可行。
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講,它已經不可能遵循原先產品周期的理論,先有幾年拿到手上自己用下來幾年給發達國家企業用,最后拿到發展中國家變得落后。我花那么多的錢一年之內不能把市場占完,這項技術要被市場淘汰掉。技術那么復雜,完全自己來做自己研發的話,可能沒有形成一個有競爭力產品的時候,所有的技術開始發生變化,這樣使得跨國公司行為發生非常重要的變化。新技術在發明的同時力爭在全球同步制造產品和技術。IT產品中間,最近幾年出現技術全球同步發行的局面。
跨國公司五百強在中國投資的127家企業連續四年的調研,我們全部是面訪調研。在中國使用的技術和母公司相比是什么技術水平,這個調研比較難,到所有的企業都告訴你說我是最先進的技術,但是回來之后行業主管部門和國內技術專家做一個評價,根本不是最先進的技術。對于我們做經濟的人來說做判斷比較困難,后來我們用國際通用的辦法,純粹的時間概念。你在中國生產的產品使用的這項技術在母國用了多長時間?我們大體上的判斷是三年以內產品和技術是最先進的產品和技術,三年以上繼續再用的技術,不管多少年,只要本土母公司還在使用這項技術,還在制造這個產品,三年以上繼續再用就說是比較先進的技術。一般的技術母國母公司不再使用這項技術,這樣做起來對企業回答也比較方便,判定比較簡單。2001年41%的企業在中國使用三年以內最先進的技術,真正在中國使用本土淘汰的產品和技術的只是14%。
我們看了四個城市新設立的近百家外商投資大企業,沒有新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使用本土淘汰的產品和技術,而且大部分都是最先進的技術。我們原來由一家兩家跨國公司壟斷中國市場的格局變了以后,為了在這個市場上生存,經濟學最簡單的道理,技術進步加速、產品價格下降。這個道理對我們有什么含義?在科技全球化出現是之后科技成本非常重要的生產要素,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帶給企業的含義是什么?先進技術外部獲得的可能性在增加。我們如果覺得引進技術從企業的角度來講,跨國公司到中國來成為中國的本土企業,成為中國產業當中的組成部分,對于任何一個單獨的企業來講,我還是希望知識產權我自己持有,在使用上非常便利。即使這樣,獲取自主知識產權的多種渠道形成?萍既蚧院,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研發能力可以分離,有多種渠道可以買得自己的知識產權,杜邦、惠普都有自己大量沒有使用的技術愿意轉讓。大公司愿意轉讓,我們還有第三方研發趨勢的出現,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把研發設計能力作為產品出售。硅谷企業從97年以后九成企業不準備把技術產業化,而是專門做設計和研發。
全球企業市場的形成,企業重組的全球化,國際市場上大量并購行為對于發展中有非常重要的理想,就是并購有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但是財務狀況不好的企業。特別像韓國走了一條非常通用的道路,中國一些大企業也正在這樣做。獲得自主知識產權多種渠道形成,獲得外部技術的可能性在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不見得有技術能力的企業就一定處在競爭優勢,這是比較有爭議的。
研發和制造的分工并不必然表示你的能力。美國IT產業當中研發投入比重最高的十個企業從97年之后算起,有七個企業已經連續三年虧損,有四家企業已經退出,持續的研發投入并沒有給這些企業帶來盈利。第一位是北方電信,北方電信的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24.3%。ESM企業專用電子服務制造企業排在前三位的是蓄電、北創立、復視康,專門做貼牌產品,這三家企業是最有競爭力的IT企業。蓄電公司在全國有三家公司,在美國股市十年的表現排在第17位,不僅是業務能力的擴張,僅僅排在微軟之后。這種變化很快,而且很深刻。隨著生產分工體系進入全球之后,大公司內在賺錢的循環被打斷,以前IBM在中期之前我自己做研發通過巨大的制造能力把研發分攤掉,產品相對壟斷出現高價位最后回收。中國低成本制造企業出現之后,分工可以低成本進行以后,大公司做了研發之后不可能在本土變成有競爭力的制造業。研發把錢變成知識,最后搭在產品之上,知識才能變成錢,后半截被劈開,F在對大企業來講其實是比較困難的,在制造領域中間跟中國企業無法相比,只能往高處走,投資大、風險大。當然我們不能說做研發不賺錢,做制造賺錢,這方面需要更大量的數據支持,但是至少原來講的研發一定賺錢、制造一定虧損,這個必然性也被打破。
中國在制造當中是一個有利的狀況,即使在現在的分工狀況下,中國在全球化狀況中處于非常有利的地位。我們現在的優勢在什么?從國際經濟學這個角度來講,發達國家在全球化當中處在主動有利的位置,發展中國家處在被動的地位。在國際競爭當中很重要的是要素性質,中國在全球化當中特殊有利地位,我們短缺的要素是全球化當中流動性非常好的要素,缺了沒關系可以進來,但是我們的優勢要素是很難流動的要素。我們有一個非常迅速成長的市場,我們有低成本的制造能力,我們有國內很好的配套能力,也是發展中國家相對很好的科技能力。我們缺的要素進得來,我們獨有的要素流不出去,美國有它的優勢,有科技能力,也有很好的市場,但是很難想象把我們的低成本制造能力大規模進口到美國去。確實在中國本土上我們有比較強的能力能夠集成全球的要素優勢。中國在全球化當中未來一二十年是非常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我個人理解就是全球化背景給我們提供的機遇。
我們做制造是否有優勢,做制造不吃虧是否不需要搞研發?研發需要幾個能力的形成:大規模制造能力的形成、產業技術能力的積累、配套體系的形成、與產業相配套的科研能力。
現在跨國公司把研發放在本土,制造放在中國,四月份日本一個很重要的核心企業把本土最重要的研發機構搬到中國來。這是能夠提供高收入的行業,兩年不到,這兩塊全搬到中國來。隨著制冷行業制造能力在日本的消失,日本的大學和科研院所在迅速調整科研方向,最好的教授離開了這個領域,最好的學生不愿意到這里面做研究。誰也不愿意在本土即將消失掉的行業當中耗費他的金錢和能力。當制造消失之后,研發長期是靠不住的。很多制造業已經或者正在形成從制造向研發擴展,即使我們有了核心技術,我們的制造成本優勢肯定是在手上的,不會永遠就只有制造。
技術引進之后外溢效應肯定要出來,比如轎車、程控交換機、手機等行業。外資占主導的現象存在于國內確實目前缺乏能力的產業,如集成電路。外資企業沒有獨特競爭力的領域采取擠壓戰略并不能成功,比如洗滌用品行業。全球洗滌用品行業三大巨頭:利華、漢高、寶潔,最小的一家企業利華一年銷售額342億美元,國內同行業前五十家大企業加起來一年銷售額是19億美元。黃金時間段的廣告三大巨頭都在做廣告。97年國內洗滌用品企業從份額不到12%到36%,2002年國公司企業的市場份額從36%落到28%,行業排名前四位的企業97年前三家是跨國企業,2002年前三家是本土企業:南風、全力集團、艾莉斯,跨國公司進來之后給國內企業帶來示范效應,怎么打市場,怎么做包裝。
集成全球優勢要素的能力是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在全球化分工的情況下特別是制造和研發可以成為一種分工格局的話,完全可以集中在最有競爭力的產業產品或者某個加工環節。形成技術引進與技術創新的良性互動機制非常重要,企業的全球眼界和競爭力變化的預見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