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磊 成都報道
正是風口浪尖,當所有問題都指向劉波及其一手創立的誠成文化時,他卻再無公開露面。
記者拿到的一份由劉波親書的非典時期“誠成緊急通信”上,劉波寫道:“無常本為
有常。風動而心不動,才是眾生身處浮云亂世的定力。佛佑我等,共避一劫。”
“這是最后一次聽到有關劉波的消息”,一位廣東誠成廣告的員工說。
劉波告別江湖已經很久。
在過去很長時間內,留小平頭穿圓口布鞋在文化界長袖善舞的劉波博士一直被業內以“儒商”看待,圍繞在他身邊的光環始終脫離不了“文化”、“傳媒”這樣的字眼。
1994年策劃編輯出版售價高達6.8萬元一套的《傳世藏書》、1998年進軍《希望》雜志,不到10年時間內一手創辦誠成文化(600681.SH,現更名為奧園發展),初現媒體帝國雛形,劉波一度大出風頭。
此后,誠成文化股權變動,地產商人郭梓文攜廣東奧園置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奧園置業)接手,劉波就此作別江湖。
然而,日前劉波再成熱點,“劉波目前下落不明”,“他使原上市公司留下連串的擔保黑洞”,有關他的傳言廣為流傳。
劉波其人
9月16日,奧園發展證券事務代表卿晨向本報證實,“自誠成大股東換人之后,劉波已和奧園再無接觸。其控制的海南誠成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奧園發展第二大股東,占公司股份總額的9.61%)在上市公司的董事席位,由劉波授權他人代為行使。”
劉波何在?無人知曉。然誠成文化的歷年發展,無處不見劉波的“儒商風范”。
誠成文化發家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
1994年,劉波開始策劃編輯出版《傳世藏書》,“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掛名擔任該書的主編,為該書的權威性奠定了基礎。這套書共123冊,收集了中國5000年各門類、各學科的學術經典,總印數1萬套,市場售價每套高達6.8萬元。
劉波將《傳世藏書》向政界、聯合國所有機構甚至著名廟宇等大量贈送,由此大出風頭。而按巨額售價評估的1萬套《傳世藏書》,使得誠成集團獲得多達數億的資產評估值,該書的大量印刷加工合同則為他日后控股武漢“長印股份”埋下伏筆。
1998年8月,劉波執掌的海南誠成集團正式控股上市公司——武漢“長印股份”。根據相關的公告,大體的流程是原武漢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持有的武漢長印2900萬股國有股份于1998年8月轉讓給海南誠成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占股20.91%,成為長印股份的第一大股東。劉波進而成為公司董事長。
緊接著劉波把文化產業概念引入資本市場,并通過資本市場發展文化產業,基本理念是把武漢長印做成中國最有文化含量的上市公司。誠成文化的規劃是,公司將借助中游印刷基礎,開拓編輯和發行業務,并逐步建立編輯、出版、印刷、發行的產業格局。
真正讓劉波和誠成文化奠定傳媒格局的是它進入《希望》雜志。此后的媒體報道中,《希望》一直被視為誠成文化進入傳媒業成功的主要標志,而且其贏利也成為上市公司誠成文化利潤的重要來源。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希望》雜志的運作模式,劉波開始構建傳媒帝國。
根據誠成文化資料,該公司旗下先后“擁有”《華夏WATCH》、《華聲視點》、《舞臺與人生》、《這一代》(后撤出)、《少年文摘》、《中國醫藥導刊》、《大眾電視》(后撤出)、《香港風情》、《多媒體世界》等10多家雜志。
從2000年以來,誠成文化相繼投資眾多的項目:向陜西郵政局投資600萬元,成立陜西誠成郵政報刊發行有限公司;與湖南大學共同組建岳麓書院文化教育產業有限公司;參與組建北京人文時空網絡商務有限公司;聯手新華書店總店,投資3000萬元建立終端為“新華驛站”的新華音像租賃發行公司……
而在武漢長江大橋武昌一端的黃金地段,一座高達26層的誠成創業大廈蓋了將近5年,耗資約1億元;而劉波在藥業方面的投入,據知情人講可能更達到3億元。
龐大的產業集群急需盈利來支撐———但可靠消息稱,除了《希望》雜志以外,誠成文化其他各項投資均回報不力,甚至虧損。
誠成這些年
此后的故事,很快演變成一連串的資本游戲。
事實上,早在2001年底,就已經有分析人士認為誠成文化將為多元化投資付出代價。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譚曉雨在一份公開分析文章中指出,誠成文化在文化領域的投資中,誠成廣告公司由于獨家代理“希望”雜志廣告權,應對公司有一定贏利貢獻;新華驛站處于投資擴張期,估計年內效益不會太理想;岳麓書院文化教育產業公司中期虧損。總體看,由于公司發展缺乏主流實力媒體的支持,因此,其文化產業投資前景并不見樂觀。
譚曉雨認為,公司作為民營背景的企業,較難以優惠條件從中國主流傳媒系統內吸收有價值的資源,這將成為制約公司后續重組進程和未來發展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更大的問題尚不在此:大批量的擔保和資產置換為誠成文化埋下了隱患。
1999年11月26日,注冊資本為100萬元的廣州誠成廣告公司成立,由它全面代理與《希望》的廣告業務。2000年9月15日,誠成文化公布了一份關聯交易公告,誠成文化以價值6000余萬元的三家下屬子公司———東湖置業、咸寧長印溫泉酒店、武漢英達司廣告公司,置換廣州誠成廣告有限公司(海南誠成控股95%)的全部股權。而廣州誠成廣告有限公司的主體資產是《希望》雜志為期10年的經營權(評估值高達5984.24萬元)。
而根據資料,在進行資產置換時,廣東誠成廣告公司賬面凈資產僅為385萬元。這樣,誠成文化置出的實物資產是置入的實物資產的17倍多。
此后,海南誠成企業集團有限公司為海南誠成藥業有限公司向中國銀行海南省分行的貸款提供擔保,將其持有的社會法人股2000萬股,全部質押給中國銀行海南省分行。質押期限自2003年2月25日至2004年2月25日止。
隨后,劉波開始著手退出。
2002年5月14日,誠成文化(600681.SH)發布公告稱,原第一大股東海南誠成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在5月8日與湖南出版集團簽署了股權轉讓合同,將所持有的誠成文化法人股2350萬股轉讓給湖南出版集團,轉讓價格為每股2.55元,全部轉讓價為6000萬人民幣。股權轉讓后,湖南出版集團占武漢誠成文化總股本的11.3%,成為第一大股東,海南誠成企業集團以9.61%的股份退居第二。
然而,二者的合作并不舒暢,并導致了此后的更大變故。
一位曾參與了此次收購的關鍵人士稱,接手之后方才發現,“誠成文化的資產不是一般的差”———誠成文化2002年中報顯示,公司負債合計已經達到4.7個億,而其總資產亦不過為8.6億元。
2003年2月16日,湖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將持有的誠成文化法人股2350萬股轉讓給廣東奧園置業集團有限公司,奧園置業將因此持有公司法人股235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1.30%,成為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數度轉手之后,奧園置業終于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殼”,而劉波亦如愿告別江湖。
劉波何在?
劉波被追索債務的傳言正是從奧園置業接收誠成文化之后傳出。因為奧園發現這個殼并不是原先所預想的那么干凈。
奧園發展2003年半年報告顯示,2003年上半年虧損2617萬元,并稱由于受“非典”影響,公司文化產業收入有所下降。加上前期投資的部分文化企業效益很差,資產損失明顯放大,報告期內的文化產業經營業績繼續虧損,音像制品和廣告主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67.72%、42.83%;
奧園發展認為,受廣州誠成廣告及新華音像的投資差額攤銷,影響報告期凈利潤為-300萬元。
而上述兩家公司正是劉波的得意之作:前者系《希望》雜志的載體,后者是其精心打造的傳媒產品分銷鏈條。
更大的問題還在后面:2003年6月21日,奧園發展發布緊急事務公告。公告稱,公訴訟證據中涉及的加蓋有公司董事會印章的《關于為武漢市天鵬商業物資有限責任公司擔保的決議》和加蓋公司印章的《保證合同》,公司未發現存有相關文件,由于公司當時經辦人員已離開公司,公司正在向經辦人員核查上述事項。
奧園發展公告稱,在此后的清查中更是核實上市公司尚未披露的對外擔保金額為1.324億元人民幣和500萬美元。
據透露,在已經核實的擔保中有幾筆款項是奧園發展第二大股東海南誠成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及其下屬公司使用的。
卿晨在電話中告訴記者,目前上市公司正在就相關擔保問題進行逐項核實,并與海南誠成進行交涉,“按照相關的程序進行追索”。
這正是外界認為劉波下落不明的最大原因:一旦相關擔保問題被陸續發現,原先的大股東海南誠成顯然難逃干系。身為原掌舵人的劉波,能否全身而退無從推斷。
而據記者核實,在奧園置業接手之前,廣東誠成廣告與上市公司之間尚有一筆短期借款:該款項涉及金額1000萬元,借款時間為2003年3月至2003年9月。卿晨向記者證實,該筆款項仍未歸還,“目前正在交涉”。
正是風口浪尖,當所有問題都指向劉波及其一手創立的誠成文化時,他卻再無公開露面。
記者拿到的一份由劉波親書的非典時期“誠成緊急通信”上,劉波寫道:“無常本為有常。風動而心不動,才是眾生身處浮云亂世的定力。佛佑我等,共避一劫。”
“這是最后一次聽到有關劉波的消息”,一位廣東誠成廣告的員工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