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聚焦
昨日中信證券公布一則公告稱,公司將發行不超過20億元人民幣的債券,而且是以私募方式進行的。在此影響下,該股出現了強勢K線組合,同時推動了券商概念股的走高,股指也隨之有所企穩。
公告看點在于私募
從公告中可以看出,中信證券沒有采用公募,而是采用了私募的發債形式。據券商發債的暫行辦法可知,券商的發債方式主要有公募與私募,區別在于公募發行后可以到交易所掛牌交易,但凈資產要達10億元,且最近一年盈利;而私募的凈資產只需5億元,但不能到交易所掛牌交易,主要是面向合格的機構投資者發行。
中信證券作為首家IPO的券商,完全有能力以公募的身份發行債券,但卻采取了私募形式,頗值得玩味。個中因素大概有三個方面:一是公募發行需要有主承銷商,要付出一筆較大的費用;二是公募發行周期長,對于目前的證券市場而言,行情的出現是隨時可期待的;三是私募發行可以給特定客戶予以關照,因為發行債券的利率為3.9%,高于目前同期國債收益水平,私募發行有助于與機構投資者聯絡感情,也有助于券商經營。
給市場帶來資金預期
券商發債一直被市場視為一個大利好,因為不僅可以緩解券商的經營壓力,還可以給二級市場帶來資金方面的預期,這其實也是本月初股指一度反彈的動力之所在。
就中信證券本身而言,發債的影響倒是值得考究。一是該公司的貨幣資金較為充足。半年報顯示,該公司的貨幣資金達到了86.43億元,而總資產也不過只有139.82億元。不過,該公司的流動負債則達到了87.1億元,資產負債率已達到了62.29%。如果將20億元的長期債券也列入其中的話,資產負債率將達到76.60%,償債壓力有所體現。
二是該公司盈利能力也會受到考驗。在今年上半年,公司利潤總額為6938萬元,而20億元的長期債券,每年的利息就高達7800萬元(20億元×3.9%),因此,如果20億元的債券不能帶來每年超過3.9%的收益的話,將會給中信證券造成很大的麻煩。當然,幸運的是,證券市場已熊了三年,不可能再熊三年。如此看來,20億元的債券可能帶給中信證券良好的預期。
更何況,20億元的債券是補充流動資金。而流動資金的用途是很廣泛的,可以用于自營盤,也可以用于償還舊債。如此,可以為二級市場帶來一定的業績預期,至少表明中信證券不會因為短期債務到期后要從二級市場抽資金還債。這樣的話,中信證券發債對市場來說還是有一定積極影響的。
折射金融股資金饑渴癥
細心的投資者可能已看出,不僅中信證券對資金有著強烈的需求,而且銀行股也有資金饑渴癥。華夏銀行剛剛IPO,招商銀行就傳出了要發行100億可轉債,民生銀行在年初發行40億可轉債后,又傳出要向香港發行H股,籌集10億港幣的消息。類似信息還有深發展,仍然不忘它的10配3股的配股預案。
為何金融股普遍存在著資金饑渴癥?這與金融股本身的行業有關系。金融股雖然與錢打交道,但是如果受制于自有資金或者可控制的長期資金較小的話,在開展業務方面將難以打開局面。不幸的是,目前不少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經過近兩年的資本擴張之后已在8%的監管邊緣徘徊。民生銀行在今年半年報甚至低于8%,只有7.11%,在這樣的背景下,發行H股再募集資本金就是它的首選了。
但問題在于,部分金融股的資本金不足并非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券商的困境,有業內人士指出是他們不注重本身的積累所致,以致于有券商生意興隆時,不是按年發獎金,而是按交易日發獎金,如此一來,沒有了積累,在目前的競爭中自然就有點上氣不接下氣。再比如銀行,長期持續的分紅也使得他們的資本積累不夠,華夏銀行剛IPO,就推出了12億元的高比例現金分紅方案。過段時間,它是否又要向市場伸手要錢呢?!總不能讓后來者持續不斷地買單吧!
如此看來,在給券商、銀行等金融股出路的同時,也需要對他們的分配政策予以一定的規范,使其能夠通過自身積累實現業績提升的目標。
江蘇天鼎 秦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