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入黨,1973年創業。老黨員、老企業家。不少人評說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最先實踐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企業家張果喜
在其企業30年的發展中,特別是改革開放的20多年來,他的企業集團平均每年都能以
40%以上的速度發展,而且每創立一個新企業都能成功立穩。從未失手的張果喜有何錦囊妙計?張果喜戲稱自己的企業管理是迷蹤拳,雖說無門無派,但也自有章法,主要靠的是5個要素鼎力支撐:情報力、想象力、判斷力、決策力和實施力。
黨員張果喜
張喜果常說:“在中國,就要了解中國的國情。企業家可以不從政,但不可以不關心政治。”他正是從黨的政策方針中領悟到了企業發展的方向:“我自創辦企業以來,經歷了我們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從否定到認同,從認同到發展,從發展到肯定的全過程。可以說,黨和國家每一次經濟政策尤其是對非公有制經濟政策的調整,都促進了企業的跳躍式發展。”
奇人張果喜
20世紀70年代就提出打破“三鐵”。針對傳統經濟體制和經營模式下形成的弊病,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張果喜就提出了要打破“鐵工資、鐵飯碗、鐵交椅”,創新了一套多勞多得的計件工資制度和一廠三工(正式工、合同工、臨時工)、任人唯賢的人事制度。他推行的這套以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為主體的管理方法在我國短缺經濟的年代,在企業員工素質普遍偏低的創業初期,發揮了積極作用,很快使企業形成了一種高效率、快節奏的運行機制。
最早的億萬富翁。張果喜“出道”很早,根據1980年外經貿部對外宣布的統計數字,他早就被西方媒體公認為中國第一個“億萬富翁”。
拒當副市長。20世紀80年代末,江西有關方面注意到了張果喜的年輕有為及在經濟管理和企業經營方面顯示出來的出色才能,曾有意舉薦他出任鷹潭市副市長,被他婉言拒絕。他說他的興趣、他的雄心都在企業本身。
善人張果喜
自企業創立以來的31年里,張果喜在國內的教育事業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捐贈已有2000多萬元,但他很少提起他捐款的數額。有人做過統計,張果喜歷年來對社會所做的貢獻主要有3個方面:
修路造橋等市政建設。果喜集團納稅額最高時曾占到當地縣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但張果喜還是另外投資了上千萬元為家鄉修橋修路。
教育事業。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張果喜多次向有關教育部門捐贈,設立獎學、助學基金,并多次贊助了各種知識競賽。
技術培訓。果喜集團下屬的技術培訓學校,曾為余江培訓出萬余名雕刻人才,其中有一部分還是殘疾人,如今這些人才已遍及全國各地。
(王風光)作者:王風光資料來源:中國縣域經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