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滬深兩市雖然寒氣逼人,但是可轉債卻熱浪撲人,不僅僅在于可轉債的走勢強于A股,而且還在于可轉債悄然成為上市公司再融資的最愛。上周二,以深萬科為代表的四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可轉債的再融資方案。那么,為何在大勢不佳之際,可轉債仍然能夠吸引眾多投資者的目光呢?
可轉債融資再受關注
從我國目前上市公司重圈錢輕回報的現實情況來看,上市公司不應該認同可轉債的再融資方式,因為可轉債畢竟每年要付出一定的利息,不如增發(fā)新股、配股那樣,錢圈進了,就一分也不吐不出去。
但是,市場的變化迫使上市公司改變著再融資的思路。一是再融資市場的冰冷使得配股要包銷,增發(fā)同樣要包銷,這樣的話,券商也吃不消。于是乎,券商就會勸導上市公司發(fā)可轉債。
二是發(fā)可轉債可以一次籌集數十億甚至百億的資金,而配股一次只能籌集數億元,甚至數千萬元,增發(fā)也是如此。這才有了招商銀行開口就是發(fā)轉債100億元,萬科發(fā)19億至30億的可轉債。因為增發(fā)與配股有流通股為參照依據,而可轉債則沒有這樣的依據,至多要滿足6%的凈資產收益率等各項財務指標而已。在如此龐大的籌集資金面前,上市公司自然就想到了可轉債。
雙重屬性受市場青睞
顧名思義,可轉債就是可轉換為股票的債券,身兼股票與債券兩個特點。如果條款設置得好,在熊市過程中,可轉債的債券屬性大一些,持有人可以通過穩(wěn)定的債券收益獲得一定的投資回報,屬于穩(wěn)定式投資模式;而在牛市過程中,可轉債的股票屬性大一些,持有人可以通過轉換成股票獲得一定股票溢價,屬于激進式投資模式。
就目前來看,由于市場在前兩年的熊市,不少上市公司在發(fā)行可轉債的過程中,大多采取了熊市設計條款,即可轉債券利息大了一些,而且還是逐年盤升的,比如山鷹轉債的債券期限為5年,票面利率第一年為1.5%,第二年為1.8%,第三年為2.0%,第四年為2.2%,第五年為2.5%。平均收益率超過了銀行存款利息,保本的心態(tài)讓投資者極其看好可轉債。
更為重要的是,證券市場經過近三年的休養(yǎng)生息之后,借助于宏觀經濟景氣周期拐點的來臨,滬深兩市已有熊市尾巴、牛市露頭的可能。想想也是,總不可能再熊個兩年吧?在此影響下,可轉債的積極性投資模式開始顯示出來。今年上半年可轉債板塊中的民生轉債一度形成了債券推動正股價格揚升的態(tài)勢就是最好的說明。由此可見,在目前市場處在臨界點的背景下,可轉債的投資價值既在于債券收益,也在于證券市場走牛的預期。換言之,既可以享受到債券收益,又可以享受到未來牛市來了的轉股差價的回報,何樂而不為呢?
新投資價值凸顯
雖然目前匯率穩(wěn)定已成為事實,但是匯率穩(wěn)定并不代表人民幣沒有升值的壓力,而且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這種壓力會更加突出。而人民幣升值壓力一旦變成現實,將會給股票市場帶來牛市預期,因為人民幣一旦升值,熱錢就會涌入,而熱錢涌入后,大多會購買易變現的證券,尤其是股票,從而推動著股價的盤升。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就理解為何QFII拼命擠到可轉債里面的原因。據報道,花旗持有的山鷹轉債達到了21.5%,而國電轉債等可轉債上也是機構林立。看來,可轉債新的動力還真強勁。同時,我們也理解為何德意志銀行在獲得QFII額度批準后,向國家外匯管理局申請了2億美元的投資額度,但外管局只給了5000萬美元的原由。
江蘇天鼎 秦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