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界經理人網站、新浪財經及《財經時報》聯合編制的《世界最具影響力MBA排行榜》發布會暨中國MBA高蜂會將于9月14在北京隆重舉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世界經理人資訊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A.Mundell先生將親臨會議現場,與國內著名商學院院長、財經媒體、企業界人士共同探討MBA在中國的發展的主題,并為獲獎商學院頒發證書。
新浪財經全程圖文直播此次會議。主持人::謝謝張教授的精彩發言,下面有請南開大學李維安教授發言。
李維安::主辦單位,各位老師,各位來賓,我的題目和張院長的重了,我講的是企業家本位與MBA教育。我們國家MBA發展了十幾年,91年正式開始。當年全國9所院校招了86位學生,現在大家知道,光MBA一年招一萬多,EMBA一放開了,就給了全國五千個名額,一年幾萬人還滿足不了需求。這是為什么呢?我們認為,主要原因在于,我們MBA做的最大的工作就是培養職業經理人或者說企業家型的管理人才。因為我們國家經濟改革和發展,在計劃經濟下,我們不是沒有管理人員,干部有的是,但是官員型的管理人員。經過改革,當時是學以致用,計劃商品經濟下,我們需要的是技術型的管理人員。而到了市場經濟下,我們現在需要的是職業經理人,或者這些人做得好的,有創業精神、創新精神,有誠信,那么就應該屬于企業家型的管理人員。大家說的,產品經營到資產經營到資本運作,到了資本運作這個階段,如果不懂公司治理,不懂金融,但是不行的。為什么我們國家特別需要MBA人才?就是這種管理人才轉型的社會需要。
現在知道,有一個青島現象,最近又出了一個濟南現象。青島現象大家討論了很久,說青島的經濟總量、規模不是很大,但是出了很多好企業,知名的企業家和知名品牌,暑期我們發現,2002年披露,濟南省會城市,所有的獨家上市公司全部處于ST,青島全部是績優。我們把青島的企業家和濟南的企業家坐在一起,我們我就說從企業的角度,為什么出現這種現象?結果兩邊的企業家討論結果非常一致,當然原因很多,但是集中到一個很大的問題,青島現象的出現,企業的高管人員追求的是企業家本人怎么樣做好企業,所以好企業一般在職業經理人崗位上做12.5年。而濟南的上市公司,很大的情況下追求的是官本位,因此有的公司,像小鴨集團幾年換了四五任董事長。所以在這種背景下,這種價值取向下,比如說,同樣是吃飯,晚上吃飯,青島企業家說我們就商言商,而濟南的坐在一起,就談進哪個部門提升了,讓商機搞任命,如果以官本位為取向的話,我就兼并下來。青島說我們回去研究研究,回去也不干,因為將來是我們的。我們講公司治理的話,就是一個行政型治理向經濟型治理轉變的問題,我們現在還有這種趨向,當官的一定能做好企業,很多組織部門調到企業干兩年再說。什么叫職業經理人?干一輩子也干不好,換來換去的能行嗎?不要以為當好官就能做好企業,所以MBA最大的貢獻就是告訴大家,你當管理人員,做企業,這是一個職業,需要專門的知識,需要安下心來做,并不是說當了官員就可以做,所以從這個例子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來。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商學院的作為,剛才張院長也講了,一個必須走國際化和本土化結合的道路,現在我們要通用的管理語言、管理工具必須是國際的,但是另一個方面,國外的管理學版本還寫上亞洲版、歐洲版,人家案例還有結合,最喜歡到中國來做案例,我們顯然必須是兩者結合在一起的。
所以有一種說法,現在大家說,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當然有很多問題,但是世界上都認為,是個奇跡,這些年迅速發展,但是能不能說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企業和企業管理一無是處?你如果管理什么也不行,支撐經濟發展速度,包括一些知名經濟品牌也出來了。所以不要像日本那樣,七八十年代發展很好,結果美國去總結經驗,然后再吸收過去,所以我們也要總結自己的特色。這個就提示了我們,但是有一條,如果用過去的理論和工具總結是不行的,必須用世界通用的管理語言、管理輿論和管理人才,所以這是本地化和國際化如何結合的問題。
發展當中,處理一個管理的科學和藝術的結合、統一,因為管理是一門科學,所以企業家、職業經理人或者搞管理的要來學習。但是現在,說句實在話,搞了這么多年MBA的教育,我們有時候也感到有一種困惑,有的人說我們是不會賺錢的人教人怎么賺錢。這說明一個問題,另一方面我們重視管理重視藝術技巧,所以高校注重教師必須有經驗,企業實踐的經驗,資歷,然后是案例教學、模擬教學等等,但是我們發現,在技巧上和藝術上做得不夠。MBA的學位大便必須由社會上的人士參加,我們干脆擴展了,在南開大選成為雙導師制的,這些人不是教數的,是過來以后就指導企業實踐這一塊,包括擇業這一塊,你說實踐不行,那你找他去,所以我們聘了一下這方面的雙指導師,和企業選拔人才結合在一起,MBA還有一個出口,面向社會之后他的工作如何。再一個很大的問題,社會上也吵的沸沸揚揚,包括這次人民代表大會也提到了,就是研究生怎么學習問題,脫產的都沒有學好,在職的怎么能學好?有人找到我,提這個問題,他們還舉國外如何如何,我就反問一句,我說EMBA的E代表什么?我們在發展高級MBA的管理人員,實際上就是在職的,你不在職還不讓你學,這也是從哈佛、斯坦福大學引進來的,又不是我們制造的,你說在職的質量不好,肯定就不會好,大家都是在職的,所以不要陷入誤區。
我就講到這里,希望大家有時間再繼續跟我交流,謝謝。
主持人::下面有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的院長張新民教授發展,發言的題目是國有商學院教育內部管理體制的變革。
張新民::各位大家好,剛才主持人念我們的名字的時候,念得不順,大概是名字太長了,我看前十名的學校里面,我們的名字是最長的,今天有這樣的成績我特別高興,我講的題目是國有大學商學院和MBA管理體制內部的管理和變革,怎么樣進一步推動國有企業MBA教育的發展,我上中國商學院首席院長峰會里面,曾經講過中國MBA教育需要信心。我感覺到,制約我們國內商學院發展的重要原因,或者說重要的機制,就是內部管理體制的問題。我想談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內部管理體制的差距是制約我們商學院MBA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當多的國有大學的學校的管理理念都把我們商學院MBA項目作為一種創收的項目,但是在宣傳里面,沒有一個學校說我們的創收里面包括了MBA的項目,但是實際上它的做法是特別明顯的,比如說相當多的學校把相當多的MBA收費收繳到學校,然后是MBA的辦學經費,這和我們上次聽管理學院的張國華副院長講他說中國到現在為止沒有賺錢,實際深對我們的感覺來講,沒有賺錢的意思就是所有的學費都投入到MBA的建設里面去了。而我們的國有大學在這多少消掉以后,再投入的人還有多少?所以財務資源的分配制約了我們MBA的發展。
第二,我們現在的國有大學都是從原有的管理系或者其他的組合在一起的,在其他的平衡里面,使得我們學校搞平衡的時候過多地考慮商學院和其他學院之間的關系,比如說在教師的酬勞里面,比如說商學院教育經費的劃分方面,比如說商學院的設施和非商學院設施之間的提供里面,都有一個平衡在里面,恐怕在一個單位里面,如果差距過大的話,會引起我們關心的穩定的問題,這也是很重要的。這種穩定的結果、平衡的結果就制約了發展。
第三個問題,非常可怕的是,除了學校資源上的分配,最重要的是商學院內部怎么樣看待MBA教育的,仍然有認識上的差距,甚至于我了解的情況,有的商學院認為MBA的教育和提供的教師還不如專業化的教師,提供的老師并不是資深的、有經驗的能夠做MBA教育的老師,這個結果使一部分非常平庸難以完成MBA教育的老師混跡在這些落實當中,甚至作為一種機制和福利來獎勵這些老師,所以MBA在師資的提供方面也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再一點是就業指導,當然北大清華做得很好,他們最早做全日制的MBA,實際上你商學院的教育,MBA教育的成功在于,應該看你接受教育以后對的貢獻,這樣我認為應該加大就業指導的力度。我們現在面臨著非常激烈的競爭,我們感覺到,在MBA市場非常發達的地區,已經到了非常白熱化的程度,在北京,就有十幾所,加上其他的非法的一些MBA教育,或者EMBA教育的話,競爭就更激烈了。我們在競爭的條件下,比的就是內在的競爭優勢。內部管理體制如果束縛和制約發展的話,我相信相關學校的發展會成問題。
國有大學在MBA教育的問題上仍然在哪個方面,第一是財務分配的關系上,應該向MBA傾斜,在2001年首次大陸的26所學校的MBA評估里面,我們看到東北財經大學是排在了第2位,為什么它能有這樣的成績,我們后來到那個學校考察,因為我們是那個學校博士畢業的,我發現呢個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優化是在當時有那樣一個環境的很重要的原因,比如說學校里的內部規定,在五六年之內你學費不用上交一分錢,同時我還提供一層樓,所以受到了非常大的重視,所以才有這樣的成就。第二個問題,在培養師資和選派上,應該充分教育MBA對師資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要求和特殊性,提升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能力。上次在MBA院長峰會里面,張維迎院長曾經講,MBA教育的老師不是說實踐不行,而是理論不行,很難想象,一個理論水平非常低劣的老師,只有一定的實踐經驗,能夠成為非常好的MBA老師,3節課、6節課、12節課可以,但是能夠系統的、優秀的、出色地完成一門課程是很難的,所以老師不僅需要實踐性,更重要的是理論性。而且也不是把我們的教授和MBA老師都成為企業家,或者是宣揚企業家,而是強調他對問題的感悟,強調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提高。
另外一點,外界師資的引進,這不僅僅在于我們國際化形象的展示,更在于對整個質量的提升。
最后一點就是強化就業指導,不論如何,畢業生不管是全日制的還是半日制的,最終的結果,學生的學費是資本性的投資,需要長期的投資。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