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煒
央行行長周小川就近期能否推出QDII的一番講話再度引起市場關注。按照他的說法,QDII政策“能不能近期實現,還要看討論的結果,但至少是在積極討論。”
坦率地說,在近兩年多來滬深股市“弱不禁風”的背景下,推出QDII一定要慎重。QD
II最初曾被香港投資者稱之為“北水南調”的救市政策,但隨著人民幣升值壓力在今年突出,QDII又被視作調整國際收支平衡和舒緩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政策工具。從投資需求來看,越來越多的境內資金期待通過更廣泛的市場來增加投資回報的可能性。允許內地資金通過合法渠道投資香港股市,既能夠抑制非法的資本外逃,又可滿足投資需求。作為QDII制度的重要倡導者,高盛(亞洲)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胡祖六曾給QDII歸納了三大利好作用。一是國內投資者可以拓寬投資渠道,二是進一步鞏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三是有利于國內企業在香港融資。目前在香港上市的H股、紅籌股的投資價值可能在國內投資者的參與下再度凸顯出來。用他的話來說,要消除QDII是給香港送大禮的誤解,如同改革開放對國外投資者和祖國大陸都有正面作用一樣,最終將取得“雙贏”的結果。
然而,如此多的積極作用,難以彌補QDII對國內股市可能構成的負面影響。對于QDII的短期沖擊,首先被共同認識到的是資金面的沖擊。現在QFII已經源源不斷地進入國內證券市場,到9月5日,七家境外機構獲批的投資額度達8.75億美元。有支持QDII推出的人士認為,如果QDII將造成A股市場“失血”,那么,QFII已經提前給A股市場“輸血”,一進一出,應該能夠相互抵消。更有市場人士提出,“我國居民、企業的外匯儲蓄高達1500多億美元,只要該部分的十分之一就足夠支持QDII的實施,根本不會影響投資A股的人民幣資金。”可實際上,QDII實施可能會減少A股市場資金的擔心,并不能簡單地以有多少QDII資金進入香港股市來做計算,間接“失血”的影響遠大于直接“失血”的影響。
推出QDII既使中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步伐跨出了一大步,也使得中國證券市場越來越難以成為游離于國際市場的“世外桃源”。上周五早盤結束時,中國石化、上海石化、兗州煤業的H股股價分別為2.275港元、1.86港元、4.55港元,而其A股股價當日收盤股價分別為3.55元、3.87元、7.90元。另據荷蘭國際集團的數據,以H股2002年的每股收益計算,它們的平均市盈率為8.1倍,但上海股市A股的平均市盈率高達37.9倍,深圳股市為42.4倍。既然H股的低市盈率是QDII高回報預期的因素之一,境內資金在一定程度上同時“連通”兩地市場,A股股價難免出現重心下移。由于同時有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主要是權重藍籌股,因而,推出QDII將帶來的比價效應,比單純的資金“輸出”,更令A股投資者擔心。一些證券分析師承認,QDII雖不會導致A股和H股價格完全持平,但兩地的價格差最終將會收窄。境外投行人士也坦言,“一旦跨境交易開始后,A股股價將下調,而H股股價也將發生輕微的變動。”
目前國內A股市場的現狀,并非有沒有投資價值的問題,而是投資者信心低迷至極。在上海證交所或深圳證交所上市、同時又在一家海外證交所上市的公司,其兩地的股價存在很大懸殊,是由股權割裂的市場特殊性所支撐的。然而,背負著歷史遺留問題的中國證券市場,面對日趨成熟的投資理念,畢竟難以毫無顧忌地持續走強。今年6月以來上市的新股逐漸告別了高溢價,上市首日的漲幅普遍只有30%至40%間。新股“早衰”現象的出現,預示著二級市場危機越來越多地傳遞到一級市場,對證券市場融資功能構成威脅。從某種程度上說,QDII預期日益增強,與海外市場交流溝通的深入,正是一、二級市場加速接軌的主因之一。在上述背景下,推出QDII勢必使A股投資者承受又一次壓力,成為又一個政策性利空。
決策層謹慎對待QDII,才是對投資者負責任的表現。既然央行行長已表示“QDII政策能不能近期實現,還要看討論的結果”,就應該讓中小投資者參與討論。如果正在進行的“積極討論”,只是局限于某些機構和學者范圍,肯定難以代表市場上大多數投資者的意愿。從證券市場以往的經驗看,某些機構和學者的討論意見往往代表了某一利益階層,抑或過于靜態地從理論層面加以考慮。國有股減持嘗試和B股市場對內開放受到的“挫折”,提醒決策層應該更多聽取中小投資者的意見。假如中國證監會不好出面,可以讓民間討論,給中小投資者以話語權。
此外,香港股市在QDII預期下已炒高的事實,也值得決策層和中小投資者注意。特別要吸取B股市場對內開放的教訓,避免QDII入市給別人創造了資本利得,而結果反倒套牢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