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的語錄中,中國股民最喜歡借用的是“發展是硬道理”,照理說,道理就是道理,為什么還要加上一個硬字呢?
這是因為發展往往伴隨著規范,不規范的發展是不可能持久的,但是如果沒有對于規范的突破和創新,發展也就無從談起。不同的社會階段,發展和規范扮演不同的角色,雖然都是“道理”,不同的階段就有大小主次之分,就有軟硬程度的不同,對于誕生不過10多年
的中國股市而言,發展就是主旋律,硬道理,規范就是協奏曲、軟道理。
不過,即使在證券市場的參與者中,發展的概念也是不一樣的。在相當一部分散戶的思維中,所謂的發展就是指數的發展,指數從1400點漲到1500點叫發展,指數從2250點跌到1400點,那不叫發展,那叫破壞;但在管理層的思維中,所謂的發展更多的是表現為上市公司的擴張,從“老八股”擴到800家是發展,從800家擴大到1200家也叫發展。雖然都是發展,也有發展快和發展慢的區別,如果有一天退市公司的數量超過了IPO的數量,上市公司的總數像注冊的散戶一樣開始負增長,那么尚福林尚主席的年度總結報告中就很難表現證券市場的發展成就,因為,畢竟數字才是硬指標。
成思危在“恢復股市本色”的訪談中提出證券市場應該是一個有效融資和有效投資的場所。“有效融資”在水皮的理解中就是IPO的上市公司首先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對象,其次IPO必須能夠成功,否則就談不上“有效融資”,而不能完成“有效融資”的使命,股市也就變成了死市,投資者也自然無從有效投資。成思危是個經濟學家,“股市本色”的闡述帶有理性色彩,而在實踐中,新股事實上每一次都會成為反轉或反彈行情的領頭羊,也是機構最青睞的品種和板塊。
股市低迷的時候,散戶往往期望管理層能夠控制IPO的節奏,少發或者干脆不發,理由就是恢復大家的信心。但是事實證明,絕大多數的情況下,股市的低迷和IPO并不構成因果關系,相反,越是大牛市IPO的公司越多,市場越低迷IPO的公司越少,越是大牛市IPO的價位越高,市場越低迷IPO的價位越便宜。正因為便宜,所以才有投資價值,所以才有上升空間,所以才會實現投資者的“有效投資”。中石化是這樣,中國聯通是這樣,中信證券是這樣,南方航空也是這樣,即將上市的華夏銀行和長江電力也不會兩樣。
吳敬璉先生不理解記者怎么會問出IPO會不會對市場構成壓力這樣的問題,因為資本市場上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而沒有賣不出的股票,這就好比菜市場里沒有賣不出去的爛白菜,只有找不到買主的價格一樣。
股市行情靠呵護是漲不起來的,但是我們還在幻想著政策的光輝普照大眾,幻想著“5·19行情”再一次重演。 (8B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