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路資本看來,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左)與上海市市長韓正揭開百聯集團面紗的同時,其國資怎樣退出的懸念也隨之升起。imaginechina
商業恐龍百聯怎樣實現國資的退出,一直是覬覦這道國資盛宴的各路資本急待揭盅的謎底;而華潤的成功參股,則使它們看到了一絲希望,盡管這希望背后仍然還有更多的懸念。
華潤參股與百聯集團280億資產退出懸念
本報記者 李明偉 實習生 徐潔舫
上海報道
有消息表明,一心謀求擴大內地零售地盤的華潤,已經成功地從上海百聯集團叼得了一塊肥肉。
成立近5年的華聯吉買盛連鎖大賣場,去年贏利上千萬元,算得上是百聯集團一塊不錯的資產。現在華潤出資8000萬元,成功獲取了其20%股份。
一直以來,人們都在輾轉詢問:商業恐龍百聯,將在什么時間、在哪個層面、以何種方式,以及多少比例實現國資的退出?
華潤的成功,對于那些一直伺機而入卻不得其門的各路資本,無疑是一大利好。
華潤參股
百聯集團方面對于正在市場上流傳的這個消息沒有否認:華聯集團和另一大股東香港港佳控股公司各自出讓10%的股份,華潤出資8000萬元人民幣購得了華聯吉買盛大賣場20%的股權。
早在1998年華聯吉買盛成立時,華聯集團擁有50%股份,香港港佳及港佳下屬海南公司擁有另外50%股份,當時投資總額為1.6億元人民幣。經過吉買盛成立后的幾次股權調整和本次股權讓渡,目前華聯集團依然擁有50%的股權,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第二大股東香港港佳擁有25.2%的股權。
1998年12月,華聯吉買盛在上海開出了第一家門店,如今擴張到了19家,其中上海13家,江浙與東北各3家;雖然從數量上看,吉買盛不及其他一些大賣場多,但是從成立后第3年開始,吉買盛就一直保持贏利紀錄,按照有關高層管理人員的介紹,去年的贏利額“應該有上千萬元”。
這成為一直在琢磨進軍上海的華潤看中吉買盛的原因。
華潤萬佳公關部經理杜耀娟告訴本報記者,雖然她還沒有得到確切的關于參股華聯吉買盛方面的信息,但是華東作為華潤三大主要戰略區域之一,今后將主要采用并購的方式快速進入,不光是大賣場,還包括綜合超市、折扣店兩大業態;而選擇并購對象的一個前提,無疑就是要看其贏利能力與發展前景。
個案背后
不過,令市場更感興趣的是,這個合作是百聯產權改革系統的一部分,還是一個偶然發生的個案呢?
自百聯集團4月24日掛牌以后,原四大集團的資產隨之凍結,據傳曾經有投資商看中一百集團的一處小房產,結果也難償其愿。
緊隨掛牌展開的,就是清產核資,這被有關領導說成是“摸家底行動”,在這期間,自然是不會有任何股權的對外轉讓。而打造百聯的一個初衷,也就是要把國有資產先“包裝后”再“有進有退”,為此,百聯專門邀請了麥肯錫公司幫助做重組方案。
因此華潤成功實現參股的消息甫一傳出,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百聯有關重組方案已經水落石出,百聯產權改革的大門終于徐徐開啟,否則怎么可能讓華聯集團單方面有所行動呢?
來自麥肯錫和百聯方面的證實,麥肯錫負責制定的重組方案的確已經完成,但是百聯方面同時表示,是否會采用這個方案,尚屬未知,因為事實上百聯自己也在做重組方案。目前的狀態,用上海市國資委副主任吳鴻玫的說法,是“規劃初步已經出來了,國資委正在對規劃進行審核”。
既然整體方案還未獲通過,華潤案例則看來并不能代表百聯整體產權改革的開始,有百聯高層表示:“如果按照現在的規劃,這件事情是不會做的。”
一直以來,百聯顯露給外界的思路,產權改革的第一步是合并同類項式的內部整合,這甚至被外界用來評判其是否真正“重組”的標準,這之后,才會涉及到股權的對外讓渡,也即實現國資從競爭性領域的退出。
既然內部的整合合并還未開始,每多引進一個股東,往往意味著又多出一個需要協調的力量,有接近百聯高層的知情人士透露,這不是百聯應有的想法,因此百聯現在處境尷尬,一方面沒有對外公布有關信息,同時也不知如何面對媒體的詢問。
那么華潤參股的成功,當另有原因。
據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早在百聯集團掛牌之前,華潤就已經開始與華聯吉買盛母公司華聯集團進行談判并簽定合同,主導這個合作的主要是華聯集團的領導,只因一些法律手續要辦,再加上百聯的掛牌等原因,才拖至今日。
雖然與百聯的整體思路及步驟不合,但是百聯的最高層采取了一種默許的態度,原集團的一些運作畢竟需要尊重,“這樣也好,不光一開始的投資可以全部收回,以后就是坐拿紅利。”
對于華潤而言,成功參股華聯吉買盛,則為其今后進一步在百聯整合大賣場后增資擴股埋下了伏筆,它又走在了其他資本的前面。而對于百聯集團,未嘗也不是件好事,與具有紅籌背景的華潤成為合作伙伴,可以收獲的應該遠不止紅利。
退出懸念
而在各路有意進軍零售業的資本看來,如能效法華潤,則可在百聯集團的改革中分得一杯羹。
以2002年末的統計數據為準,百聯集團總資產為284億元,凈資產84億元,銷售規模達到778億元,利潤總額為5.3億元,進入集團授權經營合并范圍的企業總數達到502戶,遍及全國20余省市的營業網點4000多家,旗下上市公司總數達到7家,堪稱“百聯系”了。
這么大的盤子,如能躋身其中,就是加入了一個轟隆隆向前的巨型戰隊。
據國泰君安一位高層人士告訴記者,在他們的手里就代理了相當多的資本,希望能在百聯國資的退出中拿得一些優良的資產。
像國泰君安般蠢蠢而動的中介并不在少數,但是它們卻苦于不知道如何出手,因為百聯的重組方案遲遲未有出臺。
首先,百聯到底將在哪個層面實現退出,是百聯集團層面,還是合并同類項后的二級集團層面,還是在下面的具體實業公司;另外,百聯國資退出是部分退出還是全退,如果是部分退出是否會放棄控股權;還有,一旦真正實行合并同類項,意味著好幾個上市公司存在同業競爭,那么旗下的7個上市公司到底如何處置。等等,這些方向不確定,覬覦在旁的資本不知道如何確定自己的戰略定位與操作部署。
一周前,吳鴻玫答記者問時透露,整個集團正在董事長張新生的帶領下對各個子公司與產業版塊進行梳理,“百聯集團產權制度改革的大動作指日可待。”這頓時在一直關注百聯進展的資本圈引起躁動。
據百聯高層透露,在推行內部競爭上崗的人事新制度的同時,正在緊鑼密鼓地論證麥肯錫與百聯自己制定的重組方案,提出的目標是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百聯內部機構的改革與推出重組方案。
雖然相關方案還未出臺,但是一些商界專家認為,百聯重組的思路并非沒有軌跡可循,以及從華潤參股案例,也多少能看出一些端倪。百聯集團“四大金剛”
友誼集團:旗下的聯華超市擁有1800多家商店,且大型綜合超市、超級市場、便利店、藥業連鎖店等多種業態并存。今年成功在香港上市。
一百集團:旗下的第一百貨作為中國第一大百貨零售商,一直謀求業態創新,建立起獨立的網絡化物流提供和配送體系。
華聯集團:下屬的華聯超市,是商業類上市公司中難得的″績優股″。其特許經營體系和現代化物流中心為快速擴充全國市場的市場份額奠定良好基礎。
上海物資(集團)總公司:集團所屬子公司和控股企業17家,事業單位3家,投資參股企業及關聯企業200家。年銷售額200億元,居中國物資流通百強企業之前列。
上海市流通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汪亮研究員認為,百聯改革的訴求是國資總量的擴大與質量的提高,在總量的擴大中,實現國資持股比例的下降;國資退出分三步走:第一步百聯掛牌,四大集團資產納入一個平臺;第二步內部整合,合并相同業態,打造不同的業態集團;第三步讓出股份。
目前第一步已經實現,第二步正在前期過程之中,整個第二步相當重要,因為它的目的是優化配置,提高國有資產的凝聚度和質量,從而增強國資與其他資本的對接能力。
汪亮認為,百聯在實現內部的資產重組后,極有可能的方式是把經營得較好的、具有超值叫價能力的資產出售出去,從而實現國資的變現,再把變現用到整個大的戰略布局中去。
原上海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唐豪教授提出了另一種思路,他認為在百聯的整合中,如果相同業態的兩家子公司在商業布點上合理,在人事安排上順暢的話,就合并,然后實行國資退出;如果前面兩點做不到,就賣掉其中一家,所得變現用來發展另一家,這樣可以極大減少內部成本。至于最終方案如何,則只能等百聯的最后揭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