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鄭曉蘭 深圳報道
“我在證券公司已做了六七年,現在都不知道干什么好,你能給我指條明路嗎?”日前,上海一家新券商總裁助理對記者發出這樣的感慨。
此時,距離中國證券市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券商峰會結束不足一個月。
與以往券商會議結束各家證券公司老總紛紛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不同,此次130家券商董事長和總經理在北京的風云際會后,出現了少有的沉默和冷靜。
氣氛的凝重和情緒的低落顯然來自期望與現實的差距。盡管有券商發債和集合理財計劃的“利好”,但“發展中規范”的主題以及建立以凈資本為核心的風險監督體系,讓券商們痛悟到規范才是主旋律。
“基本上沒有什么利好,甚至比較負面。”深圳一家券商研究所負責人評價。“券商的歷史問題需要在大行情中來化解,但是現在市場一點機會也不給。”這位人士顯得有些意興闌珊。
邊緣化: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
深圳一家新興券商負責人說,這三年來什么行業都在發展,GDP也在增長,唯獨證券行業在萎縮,證券從業人員苦不堪言。
有幾組數字足以描述如今證券行業的窘狀:1997年,中國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是1:9,今年上半年銀行貸款增加了19000億,證券市場融資才362億;1997年中國券商的總資產就有5000億,6年過去了券商的總資產仍然只有5000億;目前中國市場證券公司131家,總資產5841億元,負債4613億元,凈資產1228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79%。
“雖然券商的凈資產增加了,由于市場繼續下跌,實際上券商的凈資產還在急劇減少,行業的風險不但沒下降反而在加大。”這位券商負責人自嘲,“以前家家戶戶談股票,現在你談股票,人家的佩服的是你真有勇氣。”
歷經兩年多的低迷,中國證券市場正出現慢慢被邊緣化的跡象。毫不夸張地說,中國證券市場已經出現盛世危局:今年7月,深滬兩市投資者開戶數出現歷史上首次下降,九成投資者被套牢;如果扣除一級市場的盈利,自1998年上證綜指1043點以來,市場總體虧損達到6000億,市場已處于負利時代。
“券商原有的以提供交易通道為主的盈利模式已完全被顛覆。”一老牌券商高管不無感慨地指出,“國內幾乎沒有一個行業像券商一樣面臨如此眾多的短期和長期的矛盾。經營成本剛性與收入彈性之間的矛盾、投資需求多元化以及經紀業務產品同質性過高的矛盾、單個公司的擴張沖動與行業供給過剩之間的矛盾等等。我們真的壓力重重,危機四伏。”
事實上,8月12日的券商峰會,正是在證券行業邊緣化的尖鋒時刻召開的,因為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目前作為中國證券市場上最重要的市場主體——證券公司———的整體經營情況,醞釀的不僅是金融風險,甚至包括社會風險。
而且,證監會還面對著來自行業外的壓力。一位參會人士分析,今年自證監會換屆以來,證監會有意搞活證券市場,但愈發覺得力不從心,外部政策環境的不可抗逆性促使證監會重新內省,扎實行業本身素質。同時銀監會自成立以來,相應舉措雷厲風行,擲地有聲,相比之下,證監會稍顯沉默,在如此背景下,召開券商峰會規范發展扎實內功也是必須的。
不過,讓一些業內人士頗感失望的是,這個研討券商如何走出困境的峰會,對于券業應該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還是不清楚。
嚴父之累
對于此次券商峰會上討論《證券公司治理結構準則》《證券公司高管人員管理辦法》《證券公司內部控制指引》等管理規則,一位業內人士評價為“書生治國”,而業內反應最強烈的是新規則的可操作性和配套性。
如建立涉及到全國3600多家營業部統一集中的管理體系是中國證監會在此次座談會上做出的五大具體部署之一。但業內人士指出,從操作層面來看,一是面臨現行法規障礙,二是集中報稅也面臨區域壁壘;而且集中管理是個系統工程,它必須以集中交易平臺為基礎,這涉及券商與證券交易所的交易模式等一系列問題,需要完善的政策配套。
對于凈資本將成為券商風險監控和評價的重要指標這一問題,深圳一家券商負責人認為不能一刀切,在具體監管中應針對每一家公司的具體情況對凈資本做具體甄別。而且這一管理思路與現行的財務管理制度會有沖突。
監管過嚴也令券商苦惱。一位業內人士形容監管機構更多的時候是嚴父而并非慈母,但市場現實顯示規范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國內證券市場的監管體系和制度已經非常完備,可見建立制度并不難,而關鍵在于執行。
業界認為,過度的監管可能是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同時也失去了市場的有效性。而投資者對證券市場信心的嚴重不足,這也是導致證券邊緣化的一個原因。
市場化對待不可逆轉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沒有得到“甜頭”的券商已然領悟管理層市場化管理是必然方向。
世紀證券總裁吳敏文評價:“長遠的市場建設比短期的利好更有意義。此次證監會提出要把證券公司辦成真正的金融企業,也許要過若干年后,業界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歷史深意。”
但是,眼下處于水深火熱中的券商顯然對于這一趨勢有著不同的意見。
在券商峰會上,銀河證券總裁朱利發言時說,“證券公司的歷史遺留問題難以依靠自身力量解決,制度上、法律上和市場上也沒有為證券公司創造解決歷史問題的一些基本條件和提供機制。”
南方證券總裁闞治東也呼吁證券行業優勝劣汰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確的,但老證券公司的規范與發展問題也應受到監管層重視。既然要在發展中解決問題,針對特殊歷史情況對不同券商制訂不違背公平原則的政策也非常有必要。
據說,在券商峰會上,這樣的呼吁遭到了許多券商的反對。與南方證券同城的另一家券商負責人明確說:“不能因為少數券商出了問題就拖了所有券商發展的后腿。對于目前存在問題的老券商,就應該按照市場原則去淘汰的原則去淘汰,才會讓證券機構實現長江后浪推前浪。證券市場不應該為任何主體提供救濟和豁免。
“券商為什么不可以破產?”另一家券商負責人反問,“在一些情形之下,‘只給買棺材的錢不給買藥的錢’很有道理,救一家公司就算給他10個億可能也不能救活。”這位人士說,全國挪用保證金的券商有20家,就算一家挪用10個億,總共也就200億。如果國家拿出200個億,解決好券商挪用保證金問題,那券商發展迎刃而解。“就是因為有‘三個鐵律’的問題,管理層在出臺很多政策時投鼠忌器。”
至于以前大家擔心的券商破產其重倉股會引發股市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問題,一家券商研究員認為無足為慮。“大不了再來幾個跌停,市場上這種跌停已出現過很多次了,已經不再會恐慌。”
顯然,沒有歷史包袱的新興券商從證監會“扶優限劣”分類管理的思路中獲益更大。第一創業證券總裁錢龍海體會頗深:“過去開會都提的是‘扶大限小’造航母,這次提的是扶‘優’,小也可以是優。這實際上為大批中小券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今后中小券商可以走自己的特長之路。”
吳敏文說,“過去十幾年發展滄桑變化,我們心態已經很平靜,不會再寄希望于出現奇跡,路是自己走出來的,1300點要做,2000點賺了很多錢還是要做。不管指數向上向下,持續健康發展對于證券公司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