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委托理財曾經令不少公司損失慘重、陷入尷尬,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仍有不少公司打算在委托理財上繼續押寶,頗有將其進行到底的架勢。在充滿風險和投資收益率遠遠低于預期的情況下,是怎樣的利益驅使上市公司堅持不息的呢?
行情逆轉是誘因
有關市場分析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拿2003年委托理財升溫同2001年股市大跌中、大規模的委托理財資金逃離市場相對照,目前市場行情的相對轉暖是委托理財得以復蘇的主要原因之一。
委托理財自1999年逐漸興起,在2001年上半年達到高潮。然而,2001年下半年開始,滬深兩市深幅調整,委托理財高收益背后的高風險也隨之暴露。部分上市公司不惜以犧牲委托收益為代價提前收回本金,有的甚至與受托方反目,訴諸公堂。由此,導致委托理財整體降溫,開始收縮。
但今年年初以來,行情稍稍轉暖,這使得一部分上市公司似乎又看到了賺快錢的機會。在此情況下,委托理財大有卷土重來之勢。據統計資料顯示,今年1月中旬以后,公布委托理財事項的公司明顯增多。
為減損失續前緣
連續兩年的股市調整,無疑令不少上市公司期望通過委托理財發財的美夢破滅。更重要的是,不少公司因此踩響了理財地雷。眼看著委托本金難以收回,這些公司只能繼續與原委托理財機構續簽協議,在進退兩難中將投資回收期一延再延。
如2002年12月5日,聯通國脈公告稱,公司投資證券基金和接收的原委托管理的存量股票等兩項短期投資,由于股市長期低迷的原因,難以全額、安全地收回投資資金。因此擬將其變現操作期限延長至2003年12月31日。
對于上市公司這種做法,一位注冊會計師一語道破了天機。該注會說,這實際上是一種在賬面上暫時化解委托理財風險的一個技巧。道理很簡單,委托理財如果延期,只要上市公司不主動計提相關壞賬準備或投資損失,外界又無從得知內情,上市公司年內業績就可以確保無恙。如此,可以減小來自各方的壓力。
募集資金何等閑
委托理財的再度興起,也是過度融資后遺癥的具體表現。銀河證券研發部有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有相當多的上市公司把上市融資看成是企業的頭等大事,然而,這些公司空有成本低廉的募集資金,卻沒有好的項目。外在資金的寬裕與內在企業低競爭能力相對的結果是,一大部分資金游離于實質生產經營項目之外。于是,追尋虛擬經濟所帶來的超額收益現象應運而生。
如寶鈦股份日前披露擬以閑置募集資金1億元委托國債投資;龍溪股份以閑置募集資金12000萬元進行國債投資;此外,像去年12月剛上市的時代新材,今年1月24日董事會便決定使用暫時閑置的部分募集資金進行委托管理,主要用于購買短期國債,總金額約8000萬元。
業內人士感嘆,從募集資金到委托理財,上市公司竟然扮演了資金二傳手的角色。上海證券報 記者 王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