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組織型的國家,無論是誰都能在這個社會中找到自己隸屬的組織,券商也一樣。
因此,當券商們的增資擴股由好事變成壞事之后,當券商們的股票抵押貸款變成銀行的清倉品種之后,券商們就只有去找組織哭訴,于是,便有了令人充滿期待又不無失望的券商座談會;于是,便有了2003年8月29日證監會主席簽署的15號令;于是,券商發債終于成為
了現實;于是,滬深股市聞“債”起舞走出了久違的大陽線。
券商發債能拯救誰呢?
券商發債在水皮看來,一拯救不了券商,二拯救不了市場。
先說為什么拯救不了券商。
首先,券商們的困境并不是因為缺少資金造成的。不管是當年挪用客戶的
保證金也好,也不管是委托理財也好,券商之所以會捅下虧損的黑洞,并不在于沒有資金做自營,而恰恰在于手上的資金太充足,一旦方向做反,透支的魅力瞬間就變成可怕的魔力。資本市場是個利令智昏的市場,粗放的經營只會無盡地放大這種風險,而中國的券商正陷在違規違紀的泥潭中不能自拔,連粗放經營的層次都談不上。這就是為什么兩年前券商的增資擴股會成為投資熱點而兩年后卻成為無人問津的冰點的重要原因。
其次,券商發債的規定排除了絕大部分券商“搭順風車”的可能。無論是除資產10個億以上的規模要求,還是最近一年必須盈利以及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潤足以支付公司債券一年利息的盈利要求,都意味著券商發債體現的扶優撫強的政策導向。這既是證監會的謹慎,又體現了這個行業的風險,同時這更意味著那些陷入經營困境的小券商,那些最渴望資金的小券商面臨的最終是破產兼并的命運。
再說為什么拯救不了市場。
原因之一在于這個市場的低迷并不是因為券商缺乏護盤資金造成的。盡管證監會對7月份股市新增開戶數出現負增長作出了澄清,但是股票持有的集中度上升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且隨著機構投資者的增加,散戶開戶數的增長也會出現滯漲的情況。從長遠的角度看,隨著QFII、社保基金、保險基金的進場,滬深股市的資金供給還是有保證的。
原因之二在于與這個市場的低迷和有限資源的錯誤配置有關。不該發行的
公司上市了,不該發行的基金發行了,市場的資金被誤配到了不該擁有者的手中,市場交易的成本變相上升。于是日益警覺的投資者理性成分像泡沫一樣膨脹,對于上市公司的增長業績或視而不見或不以為然,導致業績和股指出現背離走勢。只要這種誤配一天不消除,那么這個市場就會永遠戴著腳鏈跳舞,投資者的信心就不可能完全的恢復。
券商發債讓人想起了那首動聽的歌謠:“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撲進媽媽的懷抱,幸福忘不了”。
有組織的券商就像有媽媽的孩子一樣幸福。 (3B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