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樺干嘛揭人家短(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9月01日 15:44 《新華航空》雜志 | ||
歐洲離我們很遠又很近,林樺的歐洲之旅能挑出很多歐洲人的毛病也算不虛此行 坐在上海古北一家咖啡廳中,幽暗的燈光有深沉的音樂相伴。這時想像一下對面的男子,他是如何從日本經過數小時的飛行回到中國,落座之初還算陌生,“非典”作為當時的共同語言,使得雙方迅速找到一致的話題。 4月底,人們大多都拒絕相聚,尤其是上海。留心街中每個人,彼此匆匆過皺著眉心。口罩已成為互相提防的工具,能坐在一起聊天應是知己。 我與林樺就在這一天相識,此前一位熱心的朋友多次提及一本書叫《丑陋的歐洲人》,林樺便是這書的作者。 很多事情讓人想不通,中國人的丑陋,日本人的丑陋,美國人的丑陋都已經被揭露得體無完膚,而歐洲人的丑陋,林樺又何必湊那個熱鬧? 歐洲人不可能沒有丑陋,可歐洲人不說,倒是一個作為留學生的林樺洋洋灑灑,成了一本著作。是不是浮皮潦草,或者是小題大做?林樺顯得很嫌疑,比如那個經典的標題,在今天讀來就難免有些鬼頭鬼腦。 于是就說標題,據林樺講,他也正為他這本書的臺灣版的書名而絞盡腦汁,丑陋是要表現的內容,而題目卻是可以多種多樣。 上海靜安寺對面有個不錯的去處叫巴黎島,地方不大但修筑得精致異常。在室外的河邊落座,想起“非典”時期通風的注意,談起歐洲的感受別有情趣。 上個世紀80年代,許多中國青年紛紛赴美、日留學,趨之若鶩之時,林樺卻踏上了古老的歐洲之旅。他受早期留法學人劉海粟等前輩的影響,對擁有燦爛文明的法蘭西心儀已久,一不小心竟然旅居前后逾十年的時間。 與許多人不同的是,林樺在歐洲時并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和驕人的業績,但也從未感受過催人淚下的痛苦經歷,學習和生活宛如平緩舒展的塞納河一樣波瀾不驚。他在歐洲走南闖北,歷經了求學、生活、工作、旅游等,他用現代中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來觀察體驗歐洲,這個近代和現代文明的重要的發源地,每每留下許多感嘆與疑惑和不解。他深感東西方的巨大差異,以及這些差異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斑斕色彩。 這些感受和體驗厚積薄發,隨感而就。不為游記,不是宏論,更不求完美全面,也不意解決問題。只是觀察世態,了卻一樁心愿。對旅居多年的歐洲生活進行一次深刻的反思。 德國人缺乏幽默,英國人只擅長談天,法國人自以為是,意大利人隨時都在作秀,葡萄牙人觀念淡薄。當世界經濟已經進入全球化,歐洲開始實行統一的貨幣,歐洲各國人民的文化和個性卻依然鮮明。 批判的態度和眼光,往往不招人待見。而林樺的批判沒有偏激的級固執己見,是把理解和感悟訴諸筆端。 他在揭人家的短。 FACE是上海瑞金賓館一處很開放的酒吧,里里外外有來來往往的金發碧眼的老外,在夜幕里聽林樺講故事感覺很特別。有一位老師在國際夏令營內給來自各國的學生們出了一道作文題目:“動物園參觀獅子有感”。不同國籍的學生寫出了完全不同的作文內容: 中國人:獅子的食物(還有一位寫的是:“如何吃獅子?”);印度人:獅子與菩薩;美國人:如何飼養更大、更漂亮的獅子;法國人:獅子的愛情生活;英國人:在英國殖民地打獅子;德國人:獅子的起源與發展(500頁);日本人:獅子與相撲;瑞士人:獅子與金錢;芬蘭人:獅子與桑拿。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各國人民的不同,在孩子像什么人這樣的客觀認識上就有著許多根本的區別。在其他主觀認識上,如人類和宇宙的起源、人生的意義上則是見仁見智,而在企業管理、道德觀念、美與丑、善與惡、真理與謬誤的標準等等抽象理念和價值取向方面更是大相徑庭。人類的不同正是人類社會多樣性、真實性和個性的體現,而正是這些多樣性和個性使得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不至于淪落為文化一體化的犧牲品。世界越來越小,卻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彩。 在北京大學,站在演講臺的林樺顯得非常自信,面對學生們提出的刁鉆古怪的問題,林樺憑著他的幽默與機智一一化解了。 有一次,上帝召集眾神仙與已故的人間哲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開會,研討塵世的動力和真諦,勝者將進入天堂?鬃诱f是“仁”;釋迦牟尼不以為然,說是“善”;貝多芬說是“音樂”;馬克思認為是“生產力”;弗洛伊德堅持是“性”;愛因斯坦則總結出“一切是相對的”。 所以,林樺觀察到的丑陋是揭短,而這“短”又是相對的,也不是一時半會能看得清的。歐洲離我們很遠又很近,林樺的歐洲之旅能挑出很多歐洲人的毛病也算不虛此行。有道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林樺簡歷 2003日本日產汽車公司總部法律部經理 2002上海中法公證法律交流培訓中心中方執行主任 2001羅地亞(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法律總監 羅地亞(中國)管理委員會成員; 包頭羅地亞稀土有限公司董事; 羅地亞亞太地區以及中國交流部總監 1996-1998巴黎《歐中經貿》雜志社副總編 1994-1995百利集團駐中國首席代表 1991-1992法國得利滿公司中國副總代表 1988-1989 ELLE“世界時裝之苑”雜志中文編輯 1988巴黎第十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 1985-1988上海外國語大學講師 主要著作:《丑陋的歐洲人》 《蔣介石、戴高樂與胡志明:越南1945-46》 《外國對華投資的法律問題》攝影/張新波Photo/Apol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