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紅利成畫餅美國企業好夢難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9月01日 10:30 中國經營報 | ||
特約撰稿羅山8月19日,伊拉克運河飯店的爆炸聲再次令世人的目光聚焦于巴格達。伊拉克戰爭顯然沒有給該地區帶來和平與安寧。更令布什政府頭痛的是,作為其發動戰爭的一個重要目標———為美國企業掘取“重建合同”與“石油紅利”———到目前為止也還遠未實現。據最新民調顯示,已有近半數的美國民眾不支持布什連任。隨著明年大選的臨近,如何加速美國企業從伊拉克戰爭中獲利或許才是布什當前應該考慮的首要任務。 參與VS控制———資源是真是幻? 為石油而戰“WarForOil”曾經是美國發動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重要理由,這一點無需置疑。伊拉克曾是全球第二大石油供應國,已探明儲量為1120億桶。美國眾多的能源公司視此次伊拉克戰爭為其發展的絕佳時機。自1998年來,埃克森美孚與雪弗龍德士古這樣的大公司通過在華爾街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已積蓄了大量資金,兩大公司今年初的現金余額高達102億美元,伊拉克油田這個極具誘惑的“金庫”自然成為他們覬覦的對象。 美國表示將動用伊拉克石油收入來雇用承包商修復或重建受到戰爭破壞的石油設施。為此,伊拉克戰爭一結束,美國立刻任命了伊拉克新的石油部門主管賈德班,意在迅速恢復伊拉克石油出口能力。然而,除了6月下旬向土耳其象征性地出口了100萬桶石油外,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仍然陷在低谷當中。更麻煩的是,近日,伊拉克北部石油管道又發生了兩起火災,造成向土耳其輸出石油被迫中斷,一天的損失高達700萬美元。 于是,我們看到:伊拉克戰爭結束4個月以來,蓄勢待發的美國石油“戰艦”卻始終未在伊拉克石油開采方面拿下一擔合同。美國的石油大亨所做的只是參與伊拉克的石油工業而非其所希望的“控制”石油資源。 根據美國負責伊拉克事務的最高文職長官布雷默最近的估計,今年伊拉克石油出口額大約為55億美元。而目前美軍在伊拉克每駐扎一個月的消費就高達40億美元。根據有關專家評估,即使到明年,伊石油出口額全年也只有120億美元左右。 恢復石油生產是伊拉克的當務之急,美國企業主要參與石油設施重建。美國在打伊拉克時非常注意對伊北部及南部主要油田的保護,就是為了戰后迅速啟動恢復性生產。然而,占伊總產量60%的南部油田受損仍較為嚴重。據統計,伊拉克共有73個油田,約2000口油井。只要現有資源能夠充分發揮,伊石油產量相當可觀。伊拉克戰前每天的石油產量為200萬桶,而目前的產量不足100萬桶,主要用途還是解決國內需求。 不久前,伊南部城市巴士拉因為缺乏汽油而引發了伊民眾的大騷亂。劍橋能源研究協會的分析家表示,美軍出于穩定局勢的需要,更希望美國公司先協助伊拉克盡快恢復石油生產能力。 伊拉克石油發展模式及支配權不明朗,美國企業暫時難以開采伊石油資源。美國企業要實現對伊石油資源的占有,必須首先改變伊拉克原有的石油產業國有化模式。該模式盡管允許外國公司的資金投入,但跨國公司不擁有任何股份和石油資源,其獲利有限。 美國一石油公司的經理說:“即便在國有化程度較低的沙特,我們能做的一切就是購買他們的石油”。他說,每一個石油巨頭都渴望以更直接的方式——也就是石油開采——進入這些國家的石油業。隨著薩達姆的倒臺和伊拉克政權的重建,美國的石油巨頭肯定會把利益訴求重點放在伊拉克石油發展模式的更換上。 美國傳統基金會、企業研究所等單位的經濟學家早已開始制定“伊拉克石油私有化”計劃,并評估此舉對西方尤其是美國公司的影響。然而,美國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能夠代表伊拉克的一個合法政府與之談判,伊拉克臨管會在美國的一手操縱下成立,但其在國內的合法性受到置疑,國際社會也僅表示歡迎臨管會的成立,而并未接受其政府地位。另一方面,美國企業希望推動伊拉克石油資源私有化的企圖能否得到臨管會的一致同意尚存疑問。在此情況下,美國開始強調伊拉克擺脫歐佩克對其石油產量定額的限制,以確保在暫時不能直接控制伊石油資源的情況下,通過控制伊石油產量而從油價走低中謀利。 各國不會放棄已與伊拉克達成的舊協議,美國企業今后將面臨眾多挑戰。面對伊拉克石油誘人的巨額利潤,曾經與伊拉克舊政權進行過石油談判的國家,不會輕易放棄已獲得的成果。法國的道達爾菲納埃爾夫公司曾與伊拉克簽署了價值40億美元的馬吉努油田開發協議、還有價值34億美元的納赫爾油田開發項目已處于談判中;此外,英國、俄羅斯、意大利、澳大利亞、西班牙等都與前伊拉克政府商談石油開發項目。莫斯科的一家石油公司副總裁芬頓說,有關石油合同是根據國際慣例簽署的,價值200億美元,如果這些合同被宣布作廢了的話,那他們的公司將上法庭尋求賠償。法國電力公司的一位高層人士在也表示,法國的能源行業尤其是石油公司,如道達爾集團,在伊拉克早就有戰略存在,中東和伊拉克的石油安全,關乎法國的能源安全,因此,法國的能源公司要在伊拉克重建問題上分得自己應得的一塊“蛋糕”。顯然,即使今后伊拉克石油工業向西方敞開大門,要擠進來的決不止美國的公司與企業。在石油資源的爭奪戰上,美國企業雖然因為伊拉克戰爭而獲得了新的契機,但同時也將面對更多的挑戰。 風險VS利潤———戰后重建是取是舍? 早在伊拉克戰爭尚未結束之際,許多國家就盯上了戰后重建這塊大“蛋糕”。據統計,伊拉克戰后重建的總費用大概在250億至1000億美元之間,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歐洲和日本實施重建計劃以來最大規模的重建行動。它所帶來的巨大投資,將為世界各國提供無限商機。在價值9億美元的第一次競標過程中,美“國際開發署”只邀請了貝克特爾集團、“福陸”集團、KBR公司、伯杰集團和華盛頓國際集團5家與白宮關系密切的美國公司參加,重建范圍涉及機場、公路、港口、橋梁等基礎設施,有關公司可從中賺到8000萬美元。 然而,伊拉克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美國企業難以大規模投入。沒人為伊拉克重建工作買單,美國企業身陷兩難境地。隨著重建工作的大規模展開,美國企業面臨更多的是風險而非利潤。 連年戰爭使伊拉克國內經濟破敗不堪,缺乏充足的外匯來支付高昂的重建費用。伊拉克戰爭結束之后,針對美軍的襲擊行動一直沒斷,伊拉克“反美力量”已開始將攻擊的目標轉向了民用基礎設施。人們有充足的理由擔心伊拉克經濟重建工作今后能否順利進行。 伊拉克石油緩慢的增長不可能彌補重建工作的資金缺口,而布什更不可能拿著美國納稅人的錢來做善事。因此,美國已開始放松對伊拉克重建這塊“蛋糕”的控制。8月17日,美國在巴格達組建了有丹麥、西班牙、意大利等十幾個國家參與的“國際協調委員會”,協調各國參與伊拉克經濟社會的重建工作。布雷默“坦率”地表示,“10月馬德里會議時將向各國提交一份伊拉克重建預算清單,預算的缺口將會很龐大,需要捐助國來填補”。看來,有關伊拉克的“蛋糕”的瓜分還未見分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