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你的“粉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30日 00:00 粵港信息日報 | ||
·慕容紫薇· 精英們用英文討論問題或者討論英文的問題時,我都只能閉嘴,雖然曾經自以為英文不壞,證據是當年高考英文90好幾分,但是到底好多年(都不好意思說到底多少年)不用了,那是永遠隔靴瘙癢的一種語言。某日吃晚飯,桌上一干精英們不知怎么說起足球,足球這玩意我懂,至少游戲規則明白,誰長得帥更是閉著眼都門兒清,可惜他們撇開最淺薄我也最 后來我才鬧明白,最言辭激烈的那位同學為什么總是一副“俺就是真理”的腔調,因為他當年的高考英文成績是全國第一或者并列第一,100分。該同學和我同年參加高考,所以有比較意義,更重要的是,該同學這么多年來一直沒有把那隔靴瘙癢的語言丟下,和鬼子談判什么的都運用自如,他有理由這么牛。他猛烈抨擊香港的英譯中,尤其是人名和地名。比如“貝克漢姆”,給搞成“碧咸”,那都是什么?比如“雪梨”,你知道是什么地方嗎?悉尼啊。再比如“泰坦尼克”,給搞成“鐵達尼”,他認為也是敗筆。他用純正的美式英語說Beckham中的ham怎就變成了“咸”?座中另一位精英是廣州本地長大的,說香港人用的是粵語的音來翻譯,ham就是“咸”,用粵語念才有味道。 直到我把甜品都掃光了,水果吃到尾聲時,他們還在爭論。嘴巴比較大的人除了愛吃,另一特點是愛說,不幸這倆毛病我都齊了,忍不住總結發言:“你們倆,英文都不錯,不過一個普通話太好,粵語卻不通;另一個呢,粵語不錯,但是漢語拼音沒學好,所以是雞和鴨在唧咕。” 其實“碧咸”有什么不好?中國古人有點文化的都有字和號,善于把最簡單的東西搞復雜。賣筆和紙的地方,不叫“便利店”,偏叫“朵云軒”,沒文化的人自然敬而遠之,F代香港人卻有本事把神圣的東西通俗化,“貝克漢姆”是大號,“碧咸”卻像老鄰居叫的“小毛頭”,透著親切,當然得用粵語叫,如同周星馳的片子,一定要看粵語版,配了普通話的都是水貨,味道盡失,前提是你得對粵語的表達方式游刃有余。平心而論,“奔馳”當然比“平治”翻譯得好,先不說字意,后面那兩字看著像是日本名,首先就讓大多數天生沒法喜歡日本人的群眾想繞道!拌F達尼”好像比“泰坦尼克”好,前者容易記,并且總讓我想起周潤發和吳倩蓮做的那個好像叫“鐵達時”的手表廣告,就因為這個原因我擁護“鐵達尼”。 英文100分的同學可能不知道香港人翻譯得好的經典,比如CHANEL,國內的翻譯是“仙奴”,亦舒的小說里叫做“香奈兒”,多么的古意和仙氣——當然,那不是從英文翻譯的。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一個香水名字,JOY,如果按照英文字面直譯成“快樂”該多么無味,亦舒的小說把它叫做“哉”,有禪的意境了。 就因為這樣的名字,大減價的日子在前殖民地與那樣的香水邂逅,看仔細了標價,并沒有我想象中的那樣遙不可及,于是先竊喜然后狂喜,像傻小子獨占了花魁。買回來到女友處賣乖——因為我曾經不肯把那套對我有非同一般紀念意義的港版亦舒小說系列出借——送給她小說中女主人公愛用的香水可以稍稍平衡我的負疚之心。 沒有給自己留,一來香水這東西像戒指,從來是人家送的才衿貴;二來,多年的經驗告訴我,想象的東西永遠比兌現了的好。 當然,對于碧咸的“粉絲”(fans)來說,見到真人,永遠比只見到名字瘋狂。 關于這個“粉絲”,卻不知誰是原創。據說,在這個年代,沒有“粉絲”的人是失敗的,不做人家“粉絲”的人,注定孤獨。曾有前同事的女兒問我,你是誰的“粉絲”?我答不上來,才知道自己不僅失敗,還老得兵敗如山倒,連“嘔像”都沒有。 朋友們互相做“粉絲”,好像誰也餓不著了,才有了“圈子”,自娛自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