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利:正確認識中國證券市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28日 18:53 證券市場周刊 | ||
資本市場,為支撐中國經濟基礎,核心產業的企業解決了資金來源的問題。沒有這個資本金的補充,就沒有今天經濟的成長。即使一些老百姓沒有從股市中得到好處,也從經濟增長上得到了好處 2002年,某省從證券市場的融資額是12億元,而某個國家銀行對該省一個地級城市就給了幾百億元的授信貸款額度。這樣的差異,讓人怎樣重視資本市場? 因此,現在需要正確認識中國資本市場。13年了,中國股市存在的意義在哪?資本市場為什么在國外重要,而在國內不重要?證券市場的認識是不是到位了?現在看來,這個認識問題沒有解決。 中國的證券市場剛開始就有制度缺陷。當時上市公司100%都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走向市場經濟的新路是從股份制改造開始的。面對這樣重要的改革,不可能一次全部到位,只能部分解決。由此帶來了證券市場股權割裂的問題。 別說當時市場容量小的時候,即便今天,一提國有股問題股市就跌。 我認為,如果當初就實行股份全流通的話,可能資本市場就不會誕生。可當時這個市場還是要建的,有時候,完全完美的事情沒有可操作性。既然是部分地解決問題,那么在社會金融資源配置上,也只是部分金融資源參與證券市場。 證券市場剛開始的時候,誰都看不準這個事情該怎么辦,市場、資本在當年還是個陌生、有爭議的概念。國家經濟體制改革,是在一個已運營幾十年的體制基礎上改革,只能一步一步走。這中間還不能出現大的波動。 現在都在講證券風險自負,但十幾年的市場制度卻是逐步改革建立起來的,因此風險從開始就不是同一個概念,因此政策變化的風險不能完全讓老百姓去承受。 什么叫證券市場的有效性?不賺錢有什么有效性?這些問題在于制度的逐步解決,不能解決或沒有一個明晰的解決問題的框架,沒有一個好的預期,這個市場的調整期就會更長。 一定要搞清楚資本市場的有效性在哪兒,否則怎么談失效?目前必須肯定資本市場的作用,上上下下要一致。沒有資本市場,就不會有市場經濟的發展。 股市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資本金 在我看來,沒有股市,就不能實現目前GDP的增長速度。 大家可以看到,少了3年的電力投入,現在就缺電了。可以說,沒有13年的證券市場,就沒有今天這么好的經濟增長速度。股民所做的貢獻就在這兒。 資本市場,為支撐中國經濟的基礎、核心產業的企業解決了資本金來源的問題。沒有這個資本金的補充,就沒有今天經濟的成長。 沒有規模經濟行嗎?沒有收購兼并行嗎?可現在對資本市場的功能還停留在一個簡單的認識上。 老百姓從經濟增長上得到了好處,但在股市上沒有體現出來。 改革必然是漸進的 大家都說股份全流通現在就該搞,可全流通意味著國有企業體制改革一步到位。 中國跟國外不一樣,這么大的體制改革涉及的人太多,人誰來管?許多重組失敗,不就是因為人嗎?某個上市公司的國有控股股權被收購,第二天上班就被工人給圍住了。政府告訴職工,你們的企業被他買了,就得他管了,可他怎么管? 全流通從金融、證券市場角度講得通,但背后所涉及到的一系列體制特別是涉及到的人,是沒有辦法一下全流通的。還有房子問題、孩子問題。50年的體制擺在那呢。這意味著改革只能是漸進的。 解決問題需要政策配套 因為股票的價格不一樣,所以解決股份全流通就有一個補償的問題。如果不補償,讓市場自然接軌,那就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好多政策配套。這不是證監會單獨就能做的工作,政策是不能單打一,還是需要出配套政策。 證券公司管理問題 對于目前的弱市,我們在做三個功課:基礎管理、培訓新技能、了解客戶的需求,為客戶更好地服務。即便證券公司發債能解決一部分資金問題,但還得開通別的融資渠道。現在一說融資,就認為是給證券公司融資,實際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關鍵是給投資者融資,允許更廣、更多的金融資源參與證券市場。 現在寧愿把問題暴露出來,也不能再去借高成本的資金延遲問題的解決,必然積重難返。 現在的市場,是一個新興加轉軌的市場,證券公司要把自己當成金融企業去辦。證監會出臺的四個文件,對一個金融企業來講,是必須做到的,而且要細化到可操作的程度。 營業部按現在的功能,也是一個融資的平臺,甚至可以操控幾十億元的資金,比一個中等銀行的權力都大,沒規矩行嗎?只要它的融資功能還存在,就得嚴管。 (作者為中國銀河證券公司總裁) 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