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上市風雨12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25日 05:34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國際金融報記者 周宏 發自上海 8月26日,幾經波折的華夏銀行股票終于將登上新股發行的舞臺。10億的發行規模和45%的定價發行比例注定它將成為此后一段時間內的股市焦點。 不經意間,此時距銀行第一股———深圳發展銀行的上市,已然整整過去了12年。12 資本故事 銀行上市首先是個資本故事,這毫無疑問。而對于上市銀行而言,更多的文章則做在資本金上。按照《巴塞爾協議》,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所以,銀行業務的擴張必須依賴其核心資本的不斷增長。 而在中國如果沒有股市的持續融資,僅靠私募或是財政投入,股份制銀行的發展決沒有如今那么迅速。“以融資渠道多元化”為發股目的的深發展自1991年4月3日上市以來,總資產擴充了上百倍,其流通股權由最初的1400萬元,遞增至如今的14億股,140多億市值。歷年來上百億的融資、再融資計劃成為其高速發展的關鍵。 浦發之后的幾個新上市銀行則更是把“充實資本金”放在了首要因素。以浦發銀行為例,上市前一年它的資本充足率已經降至8.65%,若沒有40億的新增募集資金投入,它1999年總資產超千億的目標可能就會成為泡影。 民生銀行在2000年底上市后,也已兩度融資,但仍舊綢繆海外融資以滿足高速增長帶來的資本需求,本輪發行的華夏銀行在今年年中的資本充足率更是緊貼巴塞爾控制線之上,可以說已經達到融資發展的瓶頸口。 發行新股給銀行帶來的好處自不止此,以曾經的外資參股第一例,新橋集團參股深發展而言,當事者若不是上市公司,斷不會吸引如此眾多的外資機構傾心相向。 發行故事 銀行上市更是一個關于發行的故事。而自發行方式到上市節奏的變化更是濃縮了滬深股市12年來的風雨飄搖,折射了股市和銀行業的理念變遷、滄海桑田。 如果說,深發展的“攤派發行”、黨員帶頭的發行方式讓人恍若隔世的話,那么浦發銀行的“突襲”發行以及由此引起的風波則真實體現了那時新股發行的熱門景象。 由于當時,浦發銀行招股計劃的公布距離實際發行只有兩天,絕大多數“搖號”一族的資金被凍結在前一次發行的新股中。因此,引發大批沒有融資渠道的“搖號族”對實際中簽者的強烈不滿。盡管當時的操作思路和實際狀況,現在已經無人談起。但其時新股發行的熱烈狀況以及豐厚的盈利狀況仍舊可以從中體會。 招商銀行和華夏銀行的發行更是無法忽視的大事。兩者同為股市航母(一家發行15億股、一家發行10億股),發行歷程同樣受到市場高度關注,監管層對他們發行的日期同樣百般斟酌、幾次延期。但這并不是兩者之間所有的聯系。 兩個股市航母的發行,恰恰見證了新股發行制度的一個輪回。招商銀行是新股發行實施“全面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的首家上市公司,而華夏銀行則是取消該政策,恢復部分股票上網定價發行的第二家公司,被市場認為上網定價發行全面鋪開的前兆。 給招商銀行實施“全面配售”政策,是管理層為其創記錄的融資規模護航,當時的全面配售被認為對二級市場投資者的“補貼”。而兩年后該政策的取消,則同樣被認為是激活市場的利多政策,只不過這次的護航對象是另一個“航母”———華夏銀行。這樣的發行政策演變與其說是發行理念的遷移,不如說是市場環境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