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化面臨挑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21日 12:25 粵港信息日報 | ||
記者 張樂克 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口、財富的不斷聚集、工業化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增加,在促進現代化社會體系形成和人類的文明進步同時,也帶來現代社會的脆弱性。一次嚴重自然災害,不僅會無情破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果,而且可能造成局部地區經濟巨大損失直至崩潰,導致社會不安定等等。這次“美加大停電”事件就已表現出這種苗 北京大軍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軍認為,從工業革命開始,科學技術越來越占據文明進程的主導地位甚至決定地位,技術力量在急劇提升了社會文明程度的同時,對技術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依賴性必然產生脆弱性,包括技術的脆弱性、社會的脆弱性、人的脆弱性?萍蓟潭仍礁,脆弱性越顯著。 現代社會文明脆弱性的本源是什么?對于這一問題目前產生兩大誤區,工業化帶來脆弱性;工業化可以克服現代文明脆弱性。其實,脆弱性即人類社會文明的系統風險是伴隨著文明的產生來的。越是重大的發明,越是有重大價值的行為,也越是風險莫測。 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人類有一種幻覺,以為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是無限的,即使碰壁了,人們還會認為“我們終將超越障礙”,目的一定能夠實現。 仲大軍說,二三十年前在教科書中,“生產力”的定義是“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边@一定義至今沒有變化。但現在看來是有問題的,因為它沒有加入“可持續發展”的內容。按這樣的定義,生產力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著更利于人類的生存。在一定條件下一種強大的生產力同時可能是一種強大的破壞能力,比如也許它會更快速地破壞自然環境、高效率地殺死我們的同類,從而威脅到人類后代的生存和發展。 19世紀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就談到,“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 仲大軍表示,無論是歐美還是日本在發展高度社會文明的道路上都有兩個顯著的共同特征:一是以自然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的高消耗來支撐經濟高速增長;二是以生活資料的高消費來刺激經濟高速增長。 仲大軍介紹,對中國近年來有關數據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下三種基本趨勢:一是中國總人口數量不斷增長,形成了本世紀中國龐大的總人口、老年人口及勞動人口群并發膨脹的基本格局;二是中國的資源消耗總量不斷擴大,已臨近開發極限,與此同時,人均農業資源跌落到歷史上的最低點,且遠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并還在不斷下降;三是中國生態環境與主要的自然支持系統嚴重惡化,并正以最嚴峻和最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最多的人口數量及其最大的活動能力。 中國工業化模式具有兩大特征:一是剝奪農業,犧牲農民利益;二是剝奪資源,犧牲環境效益。 仲大軍認為,在未來10年-15年的周期內,中國仍需要面對工業化在以下若干方面的嚴峻挑戰,即經濟能力的低下與生態環境惡化的雙重困境,以及高人口壓力、低承載能力,高資源需求、低供給能力,低環境投入能力、高環境的先天脆弱性等眾多的兩難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