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欺詐緣何屢屢逃脫監管(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17日 10:38 南方日報 | ||||
調查結果表明,該公司成立半年多來,已先后多次涉嫌利用合同詐騙被投訴。現場執法人員指出,由于這類公司利用合法身份作掩護,憑借書面合同設置陷阱,行騙手法較為隱秘,再加上目前監管方面尚存在一定的漏洞,所以難以從根本上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 “聯旺”涉嫌欺詐遭查處 昨日上午,當工商執法人員悄然趕到位于廣州大道南1417號的“廣州市聯旺電子工藝品有限公司”時,四五位工作人員正在繁忙地用電話對外聯系“業務”,公司的一位負責人也正在熱情地向客戶介紹委托加工“中國結”的生財之道。面對突然出現的執法人員,這位負責人頓時手足無措。 當得知該公司因涉嫌合同欺詐被查處時,這位來自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的張小姐恍然大悟,連連向在場的執法人員鞠躬致謝。據了解,張小姐從當地一家報紙上看到“聯旺”公司“誠尋合作”加工“中國結”的廣告后,受邀于昨日凌晨5點來到廣州后直接找到該公司。執法人員前來查處時已經談妥合作項目,正準備交付1.5萬元的“合作金”。張小姐慶幸地稱,若不是執法人員及時趕到現場,自己的“整個家底”也許已經糊里糊涂地進了騙子的腰包。 據初步調查,該公司于去年底注冊成立,辦公場地是租來的,公司臨時聘請10多名員工,其“合作”業務已經做到全國各地。面對執法人員的訊問,該公司一位“副總”口口聲聲稱“公司合法經營,專門接定單加工,做外貿出口業務”。而記者在現場發現,公司設施非常簡陋,除了幾間業務洽談室外,根本沒有任何加工車間,僅有一間房內擺著手工編織工作臺,就是該公司所謂的培訓車間。令人吃驚的是,該公司在場的10多名工作人員中竟無一人會編織“中國結”。 執法人員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前往海珠區工商分局投訴該公司涉嫌利用合同詐騙的案件就有10宗左右。由于事先在合同中約定產品合格率,在驗收時合格率由自己說了算,致使受委托方根本無法達到原來約定的高合格率,從而達到騙取押金的目的。這種利用合同形式行騙的行為一經查實,工商部門將對其予以吊銷營業執照處罰。 合同欺詐不費吹灰之力 記者在查處現場發現,該公司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等合法證照一應齊全,且都懸掛在顯眼位置。許多外地的“合作者”正是在看到這些合法的證照后,才放心地與該公司簽定委托加工合同。可以說,這些證照成了該公司欺騙不明真相合作者的道具。 昨日,記者從廣州市工商部門獲悉,外發加工合同所引發的投訴明顯多于往年。一位知情人介紹,類似這樣的外發加工公司在廣州至少有500家。 據工商執法人員介紹,只要花上千元左右,就可以注冊一個類似的加工廠,只需一萬多元錢,就可以通過中介機構輕而易舉地拿到一個有限公司的營業執照,很容易讓一些不法分子鉆空子。 吊銷行騙者執照并非易事 即使是一些公司出現違規經營或非法行騙行為,但由于他們手法隱蔽,且行騙對象多是外地人,流動性較強,給查處帶來一定的困難。另外,吊銷營業執照的處罰程序相當復雜,盡管事實清楚,但如果企業法定代表人不親自或委托他人到場對違法事實進行確認,是難以吊銷其營業執照的。一位執法人員感慨地告訴記者,注冊一個公司容易,要想吊銷一個公司卻很難。由于進入門檻很低,即使吊銷了一家,行騙者改頭換面,輕而易舉又可再注冊一家,以致屢打不絕。 據了解,自2000年以來,被廣州市工商部門立案查處的欺詐公司就有250多家,其中打跑、打散的近百家、被吊銷營業執照的約40多家。有關人員透露,向工商部門投訴的只是極少的一部分,絕大多數人上當受騙后自認倒霉、忍氣吞聲。 調查結果表明,盡管許多類似的公司都有營業執照,但都沒有獲得授權經營外發加工項目。針對這種超范圍經營行為,一般可以處以1萬—10萬元的經濟處罰,但難從根本上杜絕其行騙。雖然打擊力度不斷加大,但被吊銷執照的公司畢竟是少數,目前仍有一些公司依然明目張膽借外發加工合同行騙,使投訴量居高不下。 對此,有關人員憂慮地說,只要這些具有欺詐行為的公司的營業執照不被吊銷,也就很難從根本上遏止其不法行為的繼續。 虛假廣告難以控制 執法人員在檢查中發現,“聯旺”公司不但沒有留下任何經營記錄,就連平時的購銷憑據也難尋蹤影。尤其令人吃驚的是,在該公司負責人的辦公室內竟擺放著刊登該公司外發加工廣告的省內外10多種報刊,其覆蓋面之廣令人咋舌。執法人員指出,正是這些招攬合作業務的廣告成了他們吸引客戶不斷“上鉤”的主渠道。 “聯旺”公司在國內一家知名期刊刊登的“誠尋合作”的廣告稱“免費提供技術,現金支付加工費,人均每天產值30元—80元”。對于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這些“發財之路”不能不令人心動。一位知情人稱,這些公司30%的利潤花在了廣告上,沒有廣告他們就沒有一個客戶。另外,由于一個地方只“選”一家合作單位,就算是被騙也難以相互得知實情。 一位知情人透露,許多騙子公司靠簽加工合同、收取押金的方式,每年可以詐騙數百萬元,業務多的公司每天都能簽幾份委托合同,至少能賺幾萬元。許多公司已經將業務做到全國各地,受騙者不計其數。據稱,委托提取“SOD”原料的“廣州某生化研究所”在3年的時間內,已經培訓學員3.5萬人,騙取押金和設備款超過1億元,而這些“成績”的取得,均依靠在各地報刊刊登的廣告。 工商管理部門坦言,一些報刊在利益驅動下,無形地助長了騙子公司的欺詐行為,如果媒體能夠嚴格把關,堵住不法廣告的發布渠道,騙子公司就難以施展騙人伎倆。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打擊利用合同欺詐行為,僅靠一個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只有形成合力,才有可能從根本上遏制合同欺詐行為。 本報記者 孫茂勇圖: 令人吃驚的是,“聯旺”在場的10多名工作人員中竟無一人會編織“中國結”。本報記者 陳軍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