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林:財富解碼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15日 17:34 《成功》 | ||
我的目標是:不干則已,一干我就要爭第一。 抓到了信息才有機遇,抓住了機遇才能成功。 財富,只是檢驗努力的一個方面的成果。真正能夠輝煌人生的,是理智的拼搏與奮斗。 所謂成功,就是能逾越過去,到達自己預定的目標。 ——劉延林 ●他來自偉人鄧小平的故鄉——四川廣安,剛巧與偉人一樣屬龍。他常說,鄧小平是我最崇拜的人。 ●20幾年前,債務纏身的他砍了自家一棵樹,拖到街上賣了9塊2毛錢后南下廣州打工,緊接著“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奇跡般地崛起座座城”;20幾年后,他“圈”里栽“樹”收獲了一片“森林”。 ●他是一個僅讀過四年書的老板,臉上永遠是樸實而憨厚的笑容,冬去春來,成功突破自身知識局限和思維定式,居然創造出來一個以高科技為主打、年銷售額上億的集團企業。他的成功,在傳統經濟時代已可稱得上是一個奇跡,而在新經濟時代則更稱得上是奇跡中的奇跡。 ●從打工仔到億萬富豪,關于他的的傳說多不勝數。有人說他是天才的經營者,有人說他是出川入粵蛇變龍,有人說他是打工皇帝,有人說他是惠州一個無解的秘密,說他是奇才、怪才、鬼才,還有人說他側著頭睡覺,一只耳朵聽天一只耳朵聽地…… 他,就是“中國第一打工仔”劉延林。 文/萬俊峰 “不幸”的幸福 狂妄的人自稱是命運的主人,謙卑的人甘為命運的奴隸。此外還有一種人照看著命運,不強求不畏怯。走運時他揶揄自己命好,倒運時他調侃自己的厄運,他無視命運的,又與命運同行。他會說:命運就是你對命運的就是你對待命運的態度,是你不斷努力的那個過程。 和中國大多數農民一樣,貧困仿佛是宿命,一出生就壓抑著鮮活的生命。劉延林出生在四川省廣安縣恒升鄉果子一村一普通農戶家中,那是一個有父母和5個兄弟姐妹的7口之家,沉重的生活負擔讓這個家時時受到饑餓的威脅。在飽嘗了貧窮的無奈與尷尬后,讀書便成了這個農家孩子擺脫困境的執著追求。 夢想是美好,現實是殘酷。1978年,劉延林上小學4年級的時候,因家中沒錢交2元錢的學費而輟學了。為了生活,劉延林學會了多種謀生的手段,編織竹器、養殖、燒窯,他樣樣都會,艱苦的生活鍛煉了他的意志,也培養出了他的商業意識和商業頭腦。 最讓劉延林忘不了是他在農村騎“豬兒摩托”販豬賣的日子。在劉延林的老家,在計劃經濟的年代,當年騎摩托跑單幫的,他是第一個。 騎著“豬兒摩托”在田間跑,劉延林在自力更生的同時慢慢地尋找到了生活的感覺。 但世事又豈能皆如人所愿,第一次經商經驗、技巧的貧乏,再加上天生豪爽的性格,使劉延林面對熟人、親人的求助時往往慷慨解囊,有錢就借,有貨就賒。其結果可想而知,劉延林不但沒有賺到錢,而且背了一屁股的債。 為了躲避債主的逼債和臭罵,劉延林經常獨自跑到田埂上轉來轉去。他捫心自問:劉老二呀劉老二,你真的完了嗎?難道硬是被人看死了?不,他不甘心,實在是不甘心,他要奮爭…… 那一年,劉延林18歲。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 現在看來,跌倒不一定全是壞事。劉延林的第一次經商實踐,為他以后的商業運作贏得了寶貴的經驗。 后來的劉延林因躲債出四川,下廣東,赤手空拳打下億萬身家,與在家鄉的創業經歷也不無因果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不幸”成就了劉延林以后的幸福。 三次出走踩了財富的尾巴 人的一生很像在霧里行走,只是迷霧一片辯不出方向和兇吉。可是,當你鼓起勇氣放下憂慮和懷疑,一步一步向前走去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每走一步后,你都能把下一步看得更清楚一點。“向前走,別站在遠遠的地方觀望”,你就可以找到你的方向。 劉延林說他這一生,有3次離家出走的經歷,也正是這三次經歷促使了他的人生的轉折。 14歲那年,家鄉大災荒,輟學后的劉延林為了找碗飯吃,決心跟著姨父到很遠的河南去求一條生路。那時候的家鄉還是人民公社時代的思想觀念,社員到外面做工,可不像現在這樣光明正大,仿佛在做地下工作一樣,生怕給扣上“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帽子。 姨父是燒瓦窯的,敢偷偷出去掙錢,在農村已屬“不安份”的人。像劉延林這樣小的年紀也跑出去的在四鄉八里是絕無僅有的。當然,在河南一家磚窯里,身高不到一米五,體重六七十斤的劉延林受的苦和累可想而知。 一年的辛苦勞動后,姨父給了劉延林70元錢。70元,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這筆錢使一個七口之家過了一個愉快的春節。同時也讓劉延林心中蕩起了無限的希望,使他明白了,只要敢去闖,只要吃苦耐勞,就可以掙到錢,可以改變窮困的日子。這種想法激發出的美妙幻想,使劉延林在剛剛開始的生活道路上,出現了與眾不同的走法。 第二年,劉延林決定再次去河南鄧縣,那次不是跟姨父去,是自己去。除此之外,他還帶了一個比他大四五歲、個子比他高一個頭的徒弟,兩個涉世不深的半大孩子的打工生涯最后以失敗告終,劉延林和徒弟分手后輾轉流浪到了福州。 在福州,劉延林很快找到了工作,在建筑工地上當小工,開始是挑沙漿,搬磚運瓦,后來還開卷揚機等等。在那里,劉延林一干就是兩年,學到了很多建筑行業的活計,這對于以后劉延林經營房地產大有裨益。在賺了一些錢后,由于牽掛家鄉,劉延林1981年返回了老家。 第三次出走,就是在販豬的生意失敗后南下廣州。廣州的太陽火辣辣的,熱的像蒸籠,身上帶的9塊2毛錢很快花光了,劉延林餓著肚子到處轉悠,尋找著生計。到廣州后的第三天,碰到廣州市郊一家機磚廠招工人,劉延林沒講任何條件便跟去了,對他來講,有碗飯吃就足夠了。 由于干活實在,又肯花心思去“巧”干,磚廠的黃老板很喜歡劉延林,很快就提拔他當班長,帶領七八個人干活。通過勞動和智慧,劉延林取得了黃老板的信任,同時他也積累了一筆不小的財富。 不久,黃老板在海豐縣又開了一家機磚廠,決定讓劉延林去當生產、經營廠長,實際上是包工頭。 光陰荏冉,在黃老板的廠里一干就是兩年。這兩年,劉延林收獲是巨大的。對于機磚廠的運作他成了行家里手,到任何一家機磚廠去,只要轉一轉,看一看,一個廠子的狀況從生產到質量,他就可以說個八九不離十。更重要的是,劉延林接受了沿海地區開放、搞活的思想和商品意識。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還清了外債,解決了溫飽,手頭寬余了之后,塵封在劉延林心底的夢想就像朝陽一樣噴薄而出:自己當老板! 那一年,劉延林20歲,初為人父。 一塊地能增值多少倍? 不要以為機遇是水中花、鏡中月,可望而不可及。機遇就像是美麗的少女,隨時可能不期而至——也許就在你絕望得不愿再面對人生時,她會突然握住你滿是傷痕的手,引你如漫漫黑夜里一盞燦爛的燈。然而,機遇卻大多不愿鐘情于不能自拔于痛苦泥沼的人。她既然像人的生命長河中的一葉希望之舟,自然就需要能夠把握她的好舵手。你可以不稀罕他人的恩賜,也可以不在乎命運的風雨,但,決不要藐視機遇的忽然貼近。真正的強者無時不在為機遇的到來而積攢著地底巖漿般的力量。 劉延林最初的目的地是特區深圳,但當他帶著妻兒來到征途的第一站惠陽縣淡水鎮時,不知何故,鬼使神差地住了下來,且一直至今,想不到惠州成了他的福地。 劉延林到惠州后不久,聽聞有一家福建人開的磚廠,由于壓縮基本建設投資,磚頭賣不起價,加上經營不善而急于轉讓,標價2萬。劉延林去一看就心動了,建一個那樣的磚廠起碼需要10多萬。盡管這是一個很劃得來的價格,但對于劉延林來說仍是一筆巨款。 劉延林從想好的幾個方案中挑了一個,即合伙干,按現在時髦的說就是“股份制”。難為劉延林,連5000塊錢都沒有的他玩了一回“草船借箭”,他硬是說服兩個四川老鄉和一個當地人,由四人合股,每人出資5000元人民幣,共同來辦這個廠。說服了合伙人后,劉延林連夜坐火車趕往廣安老家籌款,找親戚幫忙。當父母咬著牙簽字后,劉延林以自己的全部家產作抵押貸款5000元。 磚廠買到手了,劉延林被推選為法人代表,20歲的劉延林多少有點意氣風發。但是,等待著他的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發財之路,而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1985年的淡水,還“養在深閨人未識”。改革開放,還只停留在標語性的階段,這也意味著大規模的建設還沒有起步,等待劉延林的,也不可能比前一個老板的處境好多少。磚廠接手半年后就已經虧損地無以為繼了,劉延林雖然挖空心思經營,但他的三個合作伙伴還是失去了耐心——他們要求撤資。 在關鍵的時候釜底抽薪,劉延林也被激怒了。事情后來鬧到法庭,由于劉延林是法人代表,法庭判決磚廠歸他,債務和合作人的本金也由他負責退還,限期為一年。 剛當上老板,就攤上一個虧損的企業,還背上了1.5萬元的新債。劉延林除了硬著頭皮經營下去,別無選擇。痛定思痛,劉延林反而變得冷靜了下來,他把心思和精力全部投放到磚廠的經營上。他一面堅持生產,一面盡可能地改進生產能力,包括設施、技術、管理,甚至包括與磚廠周邊人們的關系。 這一切的準備沒有白費!僅僅過了半年,改革開放形成的第二次浪潮卷到了淡水,淡水從此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亞灣核電站上馬,美國的“熊貓汽車城”來此落戶……在一系列大項目的帶動下,淡水的其它基本建設規模迅速擴大,建筑業一下子火了。頓時,劉延林生產的磚供不應求了。 到年底一結算,當年銷售不僅還清了所有債務,彌補了以前的虧損,還凈賺了10多萬元!以后的日子日進斗金,到1988年,劉延林已經是一個擁有幾百萬資產的真正的富翁了。 按道理劉延林應該見好就收了,上百萬的資產就是吃利息也夠了。但此時的劉延林已非昔日吳下阿蒙,在經歷了特區商業大潮的洗禮后,他有了一種停不下來的感覺。劉延林將目光鎖定在了房地產和高科技。 1988年底,聽聞惠陽縣城要遷到淡水,一些專家推斷:不出10年,淡水就有可能成為國際化的大市場。各方面傳來的消息堅定了劉延林的決心,他把磚廠盈余的200萬一股腦投入了房地產——在淡水的幾處黃金地段以每平方米17元的價格買了幾百畝地。 這一步,是何等的英明! 1990年3月,惠陽縣城果然遷移到了淡水鎮,淡水的土地價格幾乎是發了瘋的往上漲,黃金地段的價格就更高了。錢,仿佛從印鈔機里滾滾而來;財富,對劉延林來說成了一個符號。 劉延林此時卻又出人意料的決定:退出。在人生的高峰時期急流勇退,是劉延林充分領悟了家鄉那句“晴帶雨傘,飽帶饑糧”的至理名言,為自己留了點“后手”。事實證明,他又走對了,到1993年,國家對經濟開始宏觀調控,房地產的泡沫開始破滅,到1994年,許多搞房地產的人都已經泥足深陷,不可自拔。 對于機遇的把握,你不得不佩服劉延林。 有搞頭的項目就上 人,任何時候都需要用一種目標來激勵自己,鼓動自己。只懂得穩,只懂得謹慎,不可能創大業。同樣,當“倒爺”也不會長久,重實業才可能立于不敗之地。事物有高潮就必然有退潮的時候,不能因為有低潮就不干事,搞“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小打小鬧也注定不會有多大的出息。索羅斯曾說:“對我而言,冒險是清楚思考的根本原因。”這句話對劉延林同樣適用。 對于創富,劉延林是“該出手時就出手”,但對于投資,他“是此時無招勝有招”。 公司上了軌道,有了資金,劉延林開始坐下來考慮以后的發展和規劃了——他決定以房地產為中心,搞“多種經營”。淡水的房地產不景氣,劉延林就回內地搞房地產、建酒店。在產業結構上,則引進國外的先進生產流水線及全套設備,辦起了鞋廠。 1996年,劉延林成立了川惠服裝服飾有限公司,并注冊“打工仔”牌商標,開始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1997年,劉延林赴東南亞考察后,在惠陽建起了最大的購物場所——川惠購物中心。 在廣州的經營情況炙手可熱的時候,劉延林劍走偏鋒,毅然將投資重點放到了還未開發的西部。 1999年,劉延林拿出1.7個億投資四川攀枝花市濱江大道的建設工程,大道建成后,攀枝花市作為回報,將由“川惠”受益(收費)19.5年。那時,無論對于他個人還是對于攀枝花市,這都是最大的投資項目。 對如此大的戰略調整,如此大的項目投資,一些親朋好友出于關心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要他三思而后行。劉延林說,“要想富,先修路”,隨著國家對汽車產業政策的傾斜,投資交通建設是順時代潮流而動。現在沿海開放城市的建設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投資西部正是時候。 時代的熔爐,迅雷不及掩耳般的鑄造著新事新人,此時的劉延林,頗有“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味道了。 果不其然,上實際末,國家宏觀經濟調控、“亞洲金融風暴”接踵而至,劉延林能經受得住這場考驗,憑的不是運氣,而是敏銳的眼光。抓住商機,調整經營策略,在西部大開發之前搶占先機,經營重點轉向四川攀枝花并取得成功,就是這種調整的結果。 不久,國家西部大開發的進程全力推進,劉延林卻又把目光放在了還未開發的中部湖北。2001年,劉延林以4600萬的注冊資金在湖北成立分公司,并投資2個億在古城荊州興建了一個“荊州花園”。 怪不得業界人士總是說,你很難猜到劉延林的下一個投資項目是什么。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于小平同志這句至理名言的的感悟使在房地產上本已收獲頗豐的劉延林又迫不及待地打出了自己的第二張牌:高科技。劉延林不失時機地推出了智能語音防盜報警器。目前,該產品已成功打開四川、湖北、湖南、廣東等市場,年產值突破5000萬。 生命永遠沒有停歇!新產品的首戰告捷使得劉延林在高科技產品的開發上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總是不斷提出新的設想,只要他認為切實可行,又有“搞頭”的項目,他就會親自去考察,去實踐。當然,這些實踐的結果多數給了他豐厚的回報。 得人心者得天下 劉延林比較欣賞IBM前總裁郭士納的一句話:“你可以接收我的工廠,燒掉我的廠房,然而只要留下這些人,我就可以重新建起IBM。”這句話一語道破天機——人才對企業是至關重要的。的確,得人心者得天下——這已經成為當代商業社會公認的競爭準則。經歷了無數次風雨的洗禮,劉延林堅持地固守著他的人才哲學:用人用所長,留人留其心。 劉延林的案頭放著一本《三國演義》,那是他最喜歡看的書。《三國演義》里面的用人之道給了他很深的啟示。劉延林說,為什么那么多的諸侯國家都滅亡了,卻始終保持著蜀、魏、東吳三足鼎立的局面?是因為這三個國家會用能人,就連氣量狹小的周瑜,臨死寫遺囑,第一件事就是舉薦魯肅。 劉延林對于人才的重視在企業界是頗有口碑的。他的用人原則是三點:委以重任、去留自由、賞罰分明。理論直白,卻很實用。 公司有一位副總,實際是管工程的總工程師,以前是貴州某廠的工程師,他在原來的廠里有勁使不上,就出來應聘。劉延林跟他接觸后,覺得他確是建筑工程方面的人才,于是很快就接納了他,并將建筑工程的重要權利交給他,他一個人就完成了還幾個漂亮的工程,為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效益。 年少得志,劉延林往往能對年輕人破格提用。他的幾個總經理助理都很年輕,其中最年輕的一個副總才剛剛大學畢業,劉延林覺得,只要有才干,就應該委以重任,“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三人行,必有我師”,劉延林從不掩飾自己對人才的喜愛。公司有好幾個高級職員,像公司的副總經理、作家胡其云先生就住在他的別墅里,他把胡老當家里人看待。在別墅里,大家都是一家人,一起同吃同住,一起享受花園、游泳池,享受豪華住房以及別墅的一切娛樂設施。 對于員工的福利,劉延林從不含糊,自己也是打工出來的,知道什么才是對員工最好的關愛。公司除按常規包吃包住外,每年還有旅游假,并由公司負責來回的差旅費用,工資照發。 有一個細節,我不得不說,就是劉延林對員工從不失約。只要是答應了員工的事情,不管事大事小,還是不太重要的事,他都從不爽約,實在是有意外不能分身,他也一定打電話說明,如電話打不通,他也會派專人趕去解釋清楚。 “愛才沒有統一的標準。我的方法就是真誠的關心和講信用。未來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我們有這個優勢,就有條件在任何情況下跟任何對手同臺競技。”依然是平平和和、波瀾不驚的語調,但在劉延林的眉宇間,記者分明感到了一種云蒸霞蔚的豪氣。 帶著光榮和夢想上路 在宇宙演化的億萬光年中,人類不過是短得不能再短的一個瞬間。然而,有的人終其一生卻一事無成,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有的人轟轟烈烈一世,到頭來仍然寂寞潦倒。當生命的堅固被歲月輕易擊得粉碎,還有什么可以讓心靈永恒? 只有光榮和夢想。 只要在公司,劉延林每天早上都會早早地來到公司,這兒走走,那兒轉轉,和員工們隨便打個招呼。如果偶爾看到哪里有張丟棄的紙屑或是煙屁股,他會俯起身拾起,順手扔進垃圾桶里。只要有時間,劉延林都會到全國各地的分公司看看,了解一些情況。 劉延林對“川惠”的感情無法用言語來表達,這株傾注了他全部心血長成的大樹,就是他的皮膚、他的呼吸、他的心跳,是他全部和最大的價值。“川惠”長大了,已經經得起風雨的摔打,但劉延林還希望它長得更高更大,一直長到云里,長到高高的天空。 為了“川惠”的明天,劉延林搭上了去美國的班機,在美國的20來天,劉延林馬不停蹄的四處考察,仿佛要把美國發達的秘訣一股腦的帶回中國,帶回“川惠”。 在美國,劉延林覺得有兩點很值得學習:第一,美國人的納稅意識很強。第二,美國企業家永不停息的創業精神。對于第一點,劉延林做的很好,“川惠”每年都是積極納稅戶。而從第二點中劉延林確實領悟到了一點東西:金錢到了一定數量的時候,5000萬跟5億已沒有太大的區別了,唯一的區別就是一顆永遠向上的心。 “川惠”今后的路怎么走,劉延林一直在思考—— 我國現在的政策是鼓勵私人買車,如果全國每年增加15%的車,即使保守點算城鎮人口——按4億計算,平均一千人增加一臺車,就要40萬輛,投資汽車用品和基礎道路建設一定大有作為,這兩點應該是“川惠”以后發展的重點。 生物工程,是前景非常廣闊的領域,誰能超前研制成功某種新產品,誰就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好處。據此,“川惠”應從人力、物力、財力等諸方面進行統籌安排,并考慮和科研單位、大專院校進行合作,開展醫療、環境治理等新產品的公關。 當我國加入WTO后,劉延林意識到,市場經營與國際接軌勢在必行,因此一方面參加MBA學習,給自己充電,同時策劃公司重點轉向資本運作——收購國營企業,進行重組。與此同時,劉延林正積極進行同美國證券會授權的一家公司談判股票在美國上市。 還有如何抓住實際,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進行更大規模的商業運作,也是劉延林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還有企業的發展戰略的制定,新產品的開發等等,一切的一切,都讓劉延林一刻都停不下來。 從四川農村走出的打工仔到叱咤神州的企業家,劉延林深切的懂得:生活不會同情弱者,現實也不相信眼淚,他必須以一種強者的姿態去面對今后所有的挑戰。 帶著榮耀上路,帶著夢想出發,在未來的日子里,“中國第一打工仔”劉延林將以更大的膽識和更出眾的表現,給所有關心他的人一個更大的驚喜…… 解讀劉延林 創新與懷舊 我覺得,劉延林的成功不全是運氣,多少還是靠了一點與眾不同的,或者說是有劉延林特色的東西。 當我回過頭來看劉延林的人生軌跡時,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農村,劉延林是第一個離開土地去販豬跑單幫的人;當年身揣9塊2毛錢出走的時候,劉延林沒有選擇其他什么地方,而是選擇了即將全面改革開放的廣州;當他從黃廠長的磚廠辭職后,他沒有去夢想中的深圳,而是留在了即將開發的淡水;當西部開發的號角還沒有響起的時候,劉延林就已四川攀枝花市開發了多個項目,并在重慶建立了分公司,投資了3000萬。在老家廣安投資了酒店;當全國西部開發的形勢如火如荼的時候,劉延林卻又將投資放到了內地湖北。 從這些蛛絲馬跡里我們不難看出,劉延林確有一點點創新的勇氣,一點點不尋常的思路,一點點一種經商的天分。正是這么多的一點點構成了他今日的輝煌。 劉延林又是懷舊的。農家孩子的淳樸使他發達后就為家鄉修建了兩條公路,一所延林小學。只要家鄉人有什么困難找到他,他二話不說,一準幫忙。直到今天,只要是投資,他都盡量往家鄉投,他說,只要家鄉富了,游子們在外邊的腰桿才能硬起來。 富裕和貧窮 29歲的時候,劉延林就是億萬富豪。他在全國有9家分公司;他有以“打工仔”命名的服裝、鞋業等多家實體;在國內投資過億的項目有不下4個;他擁有的“川惠”公司每年為國家上繳利稅上千萬;…… 按一般人的想法就是劉延林應該滿足了,應該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但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如果說劉延林是富翁,那他卻是一個時間貧窮者。這些年來,他的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的,屬于他個人的時間實在是太少了。 1999年的暑假,劉延林的4個孩子無不歡欣鼓舞,因為劉延林為了讓孩子們體驗一下生活,決定和全家一起去旅游。就是在旅游的間隙,劉延林還是給家人打了個“白條”,抽了三天時間去了一趟萬州,談了一個項目回來。 劉延林總是說,對家人心中有愧。 大氣和小氣 當年劉延林在淡水建“川惠大廈”的時候,便以樓高39層而顯鶴立雞群的風采,號稱淡水第一樓;看見家鄉政府的小車很破舊,他見面就送了一輛20萬的車;四川省辦中小學生藝術節,劉延林一次就給了30萬;他還投資6000萬修建了四川攀枝花市的第一高樓——“川惠鳳凰大廈”……劉延林的大氣在業界是出了名的,這像極了他的性格:不做則已,一做就要做第一。 但在公司和家里,劉延林的節儉也是出了名的。他不止一次的要求員工和家人要節約,不要大手大腳,要珍惜每一分錢。中午只要沒有什么特殊的應酬,又在公司,劉延林都會在公司食堂里和員工一起吃盒飯,他說,永遠記得當初下廣東時望著2毛錢的盒飯吞口水的情形,現在吃自己公司的盒飯覺得特別香。 這就是劉延林,一個矛盾的組合體。 如此眾多的矛盾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這本身就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更難得的是,劉延林把它們處理得如此水乳交融、渾然一體,仿佛他們生來就這么和諧。他就像一個強大的磁場,把身邊的一切緊緊地吸附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一個巨大的合力,然后再用這個力去吸引更多的東西。隨著事業的不斷擴張,劉延林開始一次又一次的裂變,而每一次裂變的結果都會產生新的矛盾組合。因此解讀劉延林永遠只能是一種徒勞無功的努力,永遠不會有結果。 這就是劉延林的全部秘密。 (本文感謝作家胡其云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