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采購權解禁 外貿企業何去何從(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11日 23:29 21世紀經濟報道 | ||||
中國將提前放寬限制,允許外商在華設立獨資的跨國采購中心。這一消息是7月29日下午,商務部副部長馬秀紅在與6家跨國采購機構召開小范圍會議時透露的。 這意味著,一直以來外商竭力爭取的“國民待遇”將變成現實,他們可以以獨立的資格開展出口業務,不再需要假借內資貿易公司的代理服務,并享受國內企業同等的出口退稅等待遇。 而根據本報記者獲得的最新消息,有關政策已經得到國務院批準,并形成草案,接下來商務部將把草案發放給多家跨國采購商聽取意見,政策最早可于今年10月正式出臺。 有外貿行業資深專家表示,出口權的提前放開,必將有利于刺激跨國采購商擴大采購份額,進而擴大出口,但萬余家專營出口商將面臨嚴峻考驗,年出口額達2000多億元的跨國采購市場將在出口環節重新洗牌。 出口權開禁 這是一個事先專門安排好的座談會,雖然規模不大,但是規格不同凡響。 出席完上午“2003跨國采購洽談會(中國上海)”的開幕式,商務部副部長馬秀紅于下午4點出現在世貿商城的一個會議室,一直到6點鐘后才離開。 座談會由上海市分管外貿的副市長周禹鵬主持,共有6家跨國采購機構派出CEO級人物到場,包括沃爾瑪全球采辦總裁崔仁輔、歐尚全球貿易總裁溫祈和、宜家中國區發展經理高峰、香港利豐貿易公司執行董事陳俊霖、丸紅上海董事總經理高橋裕治、德爾福亞太區采購總裁K·L·Ong。 “這個會議的意圖,主要就是聽我們談體會,提建議,提希望。”香港利豐貿易公司上海辦事處負責人汪祖威先生感覺,“中央在放開出口權方面下了很大決心”。 6家跨國采購企業也毫不客氣,幾乎都提了意見或建議。 香港最大的消費品出口公司利豐貿易公司主要提了兩點:第一,香港已經與內地簽定了CEPA,明年香港的貿易公司是否就可以申請外貿進出口經營權了;第二,根據CEPA和WTO的時間表,香港貿易公司和外國貿易公司先后獲得外貿權后,是否可以與國內公司享受同等出口退稅和配額等國民待遇。 首家在外高橋保稅區成立獨資貿易公司的歐尚也主要提了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按照目前政策,外資企業如果要成立國際貿易公司或國際采購中心,必須到外高橋保稅區或一些開發區注冊,但這存在局限性,供應商把貨拉到外高橋再出口不現實; 第二,如果歐尚跨國采購只在外高橋保稅區擁有出口權,外地供應商自行出口時會出現貨物流與資金流分離情況,這影響了他們與歐尚的合作。 沃爾瑪提的問題主要在人民幣匯率和配額兩方面,6家跨國采購機構中好幾家都提到了“出口權”問題。 受政策限制,跨國采購機構不具備出口經營權,它們在中國的采購一般要經過其他途徑實現,而其中較多的方式是通過當地的外貿公司中轉,這樣導致業務流程分散,成本上升,因此越是采購量大的跨國買家,越是希望盡早獲得出口權。 這一次馬秀紅沒有讓他們失望,這位商務部副部長表示,正在擬訂的政策將“提前”允許達到一定標準的外商到中國獨資興辦出口采購中心,她甚至還提到了一個可能的名稱:“跨國采購貿易公司”,因為這個具有出口權的貿易公司是專門用于跨國采購出口的。 同時出席會議的歐尚上海代表處公關經理曹偉麗小姐認為,這當中透露的信息是這類公司不具備進口權,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貿易公司,因此這反映了國家當前一心擴大出口的愿望,國家也不會允許外商濫用權利。 另外據悉,即將出臺的政策里,對于該類獨資跨國采購中心的設立,要求投資資本不少于1000萬元人民幣;政策同時還將對開放地域、設立條件、經營領域等作出規定。 歐尚的心思 “我們一直希望開展業務,可是到現在快一年了,還沒有開展過業務。”曹偉麗小姐認為,這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必然要付出的代價。 去年8月,全球零售第九強的法國歐尚集團,投資1000萬歐元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成立歐尚盈特諾上海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這是國內第一家外商獨資的貿易公司,但是限于政策,一直處于蟄伏籌備狀態。 “我們有一年的籌備期,今年9月我們準備試運行。”如果有關政策真的在10月正式實行,歐尚盈特諾將成為第一個成立并第一個真正運行的外商獨資跨國采購中心。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曹偉麗感慨歐尚“真是花了很多力氣”,“當別人在觀望時,我們在實實在在地做一些事情”。 幾年來歐尚一直在與前國家經貿委、外經貿部以及后來的商務部進行一系列的協商,同時還到各地外經貿委進行調查;去年7月底,時任外經貿部部長的石廣生親自主持了一個小型會議,邀請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等11家跨國零售企業參加,歐尚沒有忘記多提意見。 在這種“熱心”的背后,是中國市場在歐尚的國際戰略中正越來越重要,“我們要把全世界的發展重心轉移到中國來”,但是中國的有關政策卻限制了他們業務的進一步擴展。 曹偉麗表示,歐尚自進入中國市場8年來,每年的采購量以15%的速度增長,去年超過了6億美元。在這6億美元的出口額中,只有2億美元是歐尚通過自己在各地設立的代表處聯絡完成,約3.5億美元是通過法國當地的進口商向中國企業采購完成,另外約5000萬美元是通過國內生產商在國外的銷售部門完成。 “我們與法國當地進口商處于一種競爭關系,如果我們能擁有具有出口權的采購中心,就可以進行有利的競爭。”歐尚希望搶奪更多的采購份額,希望更多的采購能通過內部的流程而不是委托第三方來完成,曹偉麗透露,歐尚的目標是3年內爭取在中國的自行出口達到3億美元。 在歐尚的計劃里,這家獨資的跨國采購中心能承載一些國際化的流程,能把更多當地化的業務都納入國際流程當中去,除了可以自行采購自行出口,還包括物流、財會、行政等等,這有助于減少環節,降低成本,而這是以前不具備外貿權的辦事處所不可能實現的。 與歐尚同樣心思的還有沃爾瑪,去年11月,沃爾瑪也在外高橋保稅區成立了獨資跨國采購中心,注冊資金75萬美元,籌備期2年,也即到明年11月可以正式運營;宜家則到松江圈了500畝地盤,建了倉庫和成立了投資性公司。 出口壓力 根據入世承諾,中方在合資外貿公司中的絕對控股權保持到2003年12月11日前;對外商全面開放進出口經營權的期限是2004年12月11日前。 此次若允許外商以獨立法人資格開展出口業務,無疑是貿易權開放的一個實質性跨越。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金伯生承認,這項政策的出臺有提前開放的意味,但他強調這并非“突然開了個口子”,而是在一系列政策突破下順理成章進行的。 金介紹,事實上,原外經貿部從去年起就開始在國務院統一安排下進行設立外商獨資出口采購中心有關政策的調研。 一個不能忽略的事實是,一貫強勁的出口形勢今年初突然急轉直下,1月份,中國外貿出口出現6年以來首次逆差,至3月份,貿易逆差更達10年來最高水平。而專家普遍認為,SARS對中國出口造成的傷害才開始體現。 商務部副部長張志剛上月底在成都座談時的講話,可以作為中央政府當前迫切心情的解讀,在他提出的下半年商務工作四要點中,其中一條就是強調要保持外貿良好勢頭,更多更好吸收外資。 “鼓勵外商設出口采購中心,無疑將刺激跨國企業在華出口采購規模的擴大,有利于保持對外貿易順差,”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周斌教授指出,“而跨國采購需求的提升,將為國內加工制造業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并在必須接受的現實條件下,強化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 由于跨國采購是近年新興的貿易方式,國內目前尚無相關的權威統計數字。一個經常被引用的數據是,2001年,跨國零售集團采購中國產品約300億美元,占中國當年商品出口額2661億美元的12%。該數據的出處為原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在去年所作的一份報告。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數字是在當時外資還不被允許在國內獨立采購的背景下產生的。而當年進入世界500強的跨國零售集團全球銷售總額逾1.5萬億美元,其中中國產品所占比重不足2%。 可以想見,這股勢力未來將如何狂飆突進。 幾個可以作為參照的最新事例是,沃爾瑪今年采購總額將從去年的120億美元提高到150億美元;美國福特汽車今年計劃從中國采購10億美元零部件,到2010年,福特從中國采購的數額會增至100億美元,相當于其每年全球零部件采購的15%。 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今年1至6月,全國出口總額1903億美元,其中外商投資企業出口1025億美元,占53.9%,已經是出口主力軍。而鼓勵外商設立出口采購中心,勢必進一步強化外資在中國出口中的份量。 受傷者 幾家歡喜幾家愁。 “這項政策一旦出臺,將對傳統的國有專業外貿公司造成直接沖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張小濟說。而這類公司在全國約有1萬家左右。 除此之外,遭受打擊的還將包括那些通過向國外代理商出口而進入跨國采購鏈的出口生產企業。 “外商一旦擁有出口權,可享受到與國內企業同等的出口退稅和其它政策待遇,那些原本以跨國采購代理業務為主的國內企業必將面臨嚴峻挑戰,”金伯生說,“隨著跨國公司自行采購份額增大,原來的合作伙伴成為競爭對手,作為間接出口商的出口額度必然受到影響。” “中資企業必須看清方向。”他強調。跨國采購一般涉及產品龐雜,在采購力量還沒有配齊的情況下,需要借助國內企業。那些主要靠代理跨國采購業務的國內公司,應抓緊這個緩沖期、盡早轉型,否則“肯定被淘汰”。 通過提供專業服務,掛靠跨國公司,成為其全球采購鏈上的配套企業,是一條可行之路。“但目前能夠做到的企業所占比例相當少,”周斌說,“對絕大多數專業外貿企業來說,如果不能走實業化的路,其出口產品又與跨國集團采購品種交叉的話,受到的沖擊將很大。” “單純外貿公司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山東綺麗集團公司副總宋維生說。從1997年開始,綺麗集團就從貿易型企業向以貿易帶動產業的貿工一體化轉型。 當然出路不止一條,上海蘭生集團總裁助理、綜合業務管理部經理金燕萍就表示,“跨國采購中心要面對成千上萬種商品,需要個性化的專業增值貿易服務,這正是我們的機會和努力方向。” 蘭生董事長趙效定更指出另一個商機所在:“第三世界是它們(跨國采購)的空白。”蘭生去年出口額3.36億美元,其中,為跨國采購代理的業務約占10%。在中國進出口額最大的500家企業中,排在172位。 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這一政策若出臺,對那些主要靠配額維持的外貿公司打擊最大。去年排名全國進出口總額前十位的一家外貿公司,年利潤3.5億元人民幣,其中1.8億完全是靠配額獲取。 “新政策也有不涉及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商品的可能性。”金伯生說。盡管如此,配額減少已是必然趨勢。按照廣東省WTO事務咨詢服務中心提供的資料,今年實行出口許可證的大宗及敏感商品已由54種降到52種。即使沒有外資競爭者,仰賴配額的公司已是危機重重。 至于出口生產型企業,外界一般認為會較少受到影響,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實際操作中,很多出口生產型企業是將產品出口到國外指定的供應商,再由后者轉手給跨國公司;跨國公司擁有出口權以后,內部流程一體化,其設在國內的采購中心將直接出面采購;而對前述企業,則意味著交易方式由出口變成內銷,這部分原有的出口額轉移到跨國采購中心名下,原本可享有的出口退稅也自然沒了。 以江浙一帶為例,民營企業的一個主要銷售渠道就是出口,尤其是服裝和機電企業,很多企業的設備和技術力量是專門為固定國外買家度身定做的。不算退稅滯后造成的損失,一般服裝出口的平均利潤率也就5%左右,機電產品的利潤還要低。 一旦企業無法享受出口退稅待遇(紡織行業目前為近17%),整個產業鏈上的原有價格體系必然面臨重建。這也是新政策制定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但是看起來該項提早面世的新政策還是沒能避免倉促,商務部的一位官員坦陳,在研究和制定這項政策的過程中,并不清楚其究竟會給多少家國內外貿企業在多大程度上造成沖擊。 圖: imagine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