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商品一年賣出2000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11日 11:14 中國經營報 | ||
絕對量在增加,占商品銷售總額的比重在下降 制假售假手段開始講“理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課題組7月底發布了“制假售假對國民經濟損害的調查研究”結果。結果顯示,雖然多數企業認為制售假冒有所減輕,但“制售假冒”卻呈現 本次調查發放2000份企業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13份。受訪企業涉及多個行業,包括食品、飲料,紡織、服裝、鞋、皮革、羽絨及其制品,醫藥制造,化學原料及其制品,電器機械、電子通訊設備,普通機械、專用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及化妝和洗滌用品等。 一半以上企業認為制售假冒有所減輕 多數企業認為市場上制售假冒的情況有所減輕,占有效樣本的比重為54.9%。有32.1%的企業認為市場上制售假冒產品的情況維持不變。只有13%的企業認為政府加強市場秩序整頓后,制售假冒產品的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在惡化(見表一)。 對外經濟研究部課題組曾于1999年通過企業問卷調查對1998年我國市場上假冒產品的總量做過估算。當時推算結果是,1998年市場上的假冒工業產品總量為1300多億,如果將假冒的非工業制成品涵蓋在內,估計假冒產品的市場流通總量在1500億~2000億左右。通過調查,課題組估算2001年我國市場上的假冒商品總量在1600億~2000億元之間。 在受訪企業中,有82家企業同時對1999年和2001年假冒本企業產品的銷售額進行了估計,年均增長率約為7%,而同期我國商品銷售總額的年均增長率約為11%。對比兩次調查的結果,雖然假冒產品絕對量并未減少,但由于政府加大了市場秩序治理力度,假冒產品占我國商品市場銷售總額的比重有所下降。 更多法人參與制假,“制假售假”地域廣 假冒產品的生產主體以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為主,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和無證生產商所占比重最大,有少量外商投資企業和港澳臺投資企業也參與制假售假(見表二)。值得注意的是,法人制假呈上升趨勢,有87.4%的受訪企業認為存在法人制售假冒產品的情況。在法人制假中,專門從事制售假冒產品的企業和同時進行假冒產品和合法產品生產的企業并存(約62%的受訪企業持此觀點)。 假貨的營銷渠道:集貿市場、專業市場為“集散地” 假冒產品進入市場的渠道中,集貿市場、正常的批發零售和直銷等均占重要地位,其中集貿市場、專業市場成為假冒偽劣商品的“集散地”,許多假冒商品通過這些批發點流入農村市場。同時,有少量制假者開始利用英特網這一新興渠道,主要是銷售外國知名品牌的紡織服裝和化妝品。 假冒產品的市場銷售價格分為兩個檔次:一種為低價競爭,近70%的企業認為假冒產品以較低價位進入市場(是真品價格的75%以下);另一種是約30%的受訪企業認為假貨價格高于真品價格的75%,這類假貨往往達到以假亂真的水平,進入市場對被侵權企業的危害更大。 行業分布: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和皮革鞋帽等行業 制假售假在有些行業較為突出,如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和皮革鞋帽、醫藥制造、電子通訊、化學制品、機械和專用設備、化妝和洗滌用品、交通運輸設備等。制假售假的行業分布特點是:1)中國是輕紡產品的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馳名商標、名牌企業在這類產業中相對集中,侵權行為在這些行業更易發生;2)侵權活動更多地集中在資本和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的行業,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比較容易進入;3)對品牌價值高的行業以及煙草、酒類等高稅商品的侵權造假有暴利可圖。 地區分布:沿海地區突出 從全國地域范圍看,制假售假的地區分布有三個特點。第一,地域分布范圍較廣,如果按照假冒產品生產、批發和銷售的集中度選取比重最高的五個地區,全國共有15個省份和直轄市“榜上有名”。而且,地區分布的集中度是依生產、批發、零售依次降低的,說明假冒產品銷售遍布全國,生產和批發相對集中。第二,制假售假問題在沿海地區相對突出。這些地區經濟發展快、生產及配套能力強,企業知名度較高、產品商標多;而且這些地區市場發育較早、商品集散功能強,市場潛力大、消費能力強。第三,不同行業制假售假的地區分布有所不同,有些省份在特定行業的制假或售假較為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假冒產品的生產地大多遠離被侵權產品的生產地(見表三)。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和執法部門對假冒當地知名企業,特別是外資企業產品的監督和懲治力度較大。由于跨地區行政執法和司法程序復雜,難以采取及時、有效的打擊措施,尤其是部分地區的地方保護主義阻礙跨省區的打假行動,致使異地制假售假更加活躍。 制售假冒商品新特點 直接假冒活動更為隱蔽、更具組織性 首先,政府采取嚴厲打擊措施后,制假活動地點向監管力量相對薄弱的地區轉移。第二,分散作業,跨地區有組織生產特點突出。調查顯示,有63.7%的受訪企業認為制假售 假采取多主體協作生產,有近一半的企業認為存在跨地區、有組織的制假售假活動。與三年前相比,多主體協作和跨地區有組織制假售假更加突出,為逃避懲處,其行為也更為隱蔽,每一場所往往只保留少量產品和假商標。第三,區域性制售假冒問題日漸突出。制假售假者混跡于沿海塊狀經濟發展之中,在有些地區具有明顯的“一地一品”或“一地多品”特征。第四,公開仿冒國外品牌企業的高端產品。第五,非法印制商標更為分散、隱蔽。第六,運輸和銷售方式更趨多樣化,加大了防范管理難度。 向規避法律約束的“理性造假”發展 大多數受訪企業指認侵權行為的主要形式是假冒和模仿,分別占總數的87%和75.7%,指認侵權者對商品作虛假表示的企業占22.8%。 在政府整頓市場秩序采取更加嚴厲的措施后,直接假冒注冊商標的活動有所收斂或更加隱蔽,利用法律、政策上的漏洞,公開仿冒國內外知名品牌現象日益嚴重。新的侵權方式主要包括:1)將馳名或著名商標注冊為企業名稱,突出標注在商品上。2)利用知名商品的產地聲譽,在注冊地、商標和實際產地之間制造混亂,誤導消費者。3)使用與知名品牌近似的商標、標識,或仿冒特有包裝裝潢。4)利用品牌產品申請注冊商標的“公示期”,冒用搶占市場。5)利用OEM生產加工方式,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超量生產。6)進口廢品搞舊貨翻新假冒國際知名產品。 有由沿海較發達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蔓延趨勢 首先,沿海較發達地區的外來人口成為假冒商品的重要市場。假冒產品以食品、日用品、小電器、服裝鞋帽為主。其次,制售假冒產品有向中西部地區蔓延的趨勢。假冒產品從原來主要是家用電器、日用品等生活消費品,轉向生產資料、工廠生產線、建材、農用汽車、摩托車等方面。 跨國犯罪集團組織假冒商品出口 假冒國際知名品牌出口越來越多地受到外商在華投資企業的關注,在問卷調查中,有35%的外商投資企業認為假冒商品已銷往海外市場。 假冒商品出口渠道主要包括訂單生產和邊貿出口。訂單生產是企業接受外商、國內外貿公司或海外(包括港臺)中間商的訂單生產國外品牌產品,其中有些是主動制假,有些則是生產企業不知情,被中間商利用,收益也大多被中間商獲取,“海外中間商”中不乏長期從事跨國假冒活動的團伙。值得注意的是,海外犯罪分子開始直接參與國內批發和組織造假活動,假冒國際品牌的范圍越來越廣,我海關以及國外查獲的假冒商品數量在不斷增加。對于此類案件,執法部門因缺乏判定其假冒侵權的依據,案件查處難度較大。假冒產品通過邊境貿易出口,查處和監管難度大。假冒產品的出口不僅損害外國公司的利益,也嚴重損害我國投資環境和外商在華投資的信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課題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