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跨越的痛苦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8月07日 10:07 《經理人》 | ||
轉型:跨越的痛苦 小企業由創業型轉向管理型的時期,是個驚險的一躍。如果成功跳過去,就進入規范化運作,進入企業黃金的盛年期,否則,就落入深淵。 文/王薇 小企業無疑是受關注的一群,占據了中國企業總數的97%,占據了生產總值的68%,從業人員的75%,在國家經濟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小企業又恰恰是不被關注的一群,地球上并不是每一個角落都會灑滿陽光,當人們在對大企業追星捧月的時候,往往忽略了他們孤獨行進的身影。 管理學家愛迪思曾將企業的生命周期分為十個階段,分別包括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等。其中,學步期到青春期最為關鍵,因為這是企業由人治轉向法治、由創業型轉向管理型的時期,是個驚險的一躍,如果成功跳過去,就進入規范化運作,進入企業黃金的盛年期,否則就落入深淵。 蝴蝶在蛹的時候 成長道路是痛苦的,蛻變的過程總是充滿艱辛和疼痛。蝴蝶在蛹的時候,是丑陋和痛苦的,但一旦沖破了蛹的束縛,就將化為美麗的蝴蝶。 印象深刻的是采訪過程幾個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們的感同深受: ——“明年這個時候你來找我,可能我已不在公司了,有兩種可能。一是我被徹底打垮了,消失了,另一種可能也許是我的企業發展順利,我也不用置身于煩瑣的事務中,可以抽身而退了。” ——“既然我們想要實現我們的目標,就一定要經歷這個痛苦的過程,換誰都得這么做。我不會要老板給我更多的支持。老板如果要是知道該怎么辦,那要我做什么?我只能爭取時間,爭取空間。一句話:苦中有樂!”——“成長就是這么回事,你要破繭成蝶,哪怕最后你沒有化蝶,成了其他什么昆蟲,但破繭時還是要全力以赴的。” 他們流露出來的雖然是堅持不懈精神,但卻讓人體味到絲絲無奈與徘徊的苦悶。 生存,還是發展? 小企業最重要的問題是生存問題,每天眼睛一睜開就會考慮,今天這些人能不能養活,這個月會有多少錢進來,會有多少錢出去。 億普泰公司總經理孫莊說:“現在我的企業員工素質不是很高,我們將來要有大發展的話,從一開始就要走標準化、規范化的道路,需要什么來支持,需要有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來支持,而這些都要花大價錢,但現在如果連自己的生存都很難保證的情況下,只能求生存,再求發展,雖然我們明明知道這很重要。”這幾乎是所有小企業遭遇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難題,目前全國私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7.02歲。其中,約有70%的企業在第一個5年內倒閉,在剩余的企業中又有70%的企業在第二個5年內倒閉。在這樣嚴峻的現實面前,生存顯得尤為重要。 強勢領導者VS弱勢管理團隊 中小企業的迅速發展是與創業者個人的才能分不開的。企業發展初期,為了使企業獲得無條件生存,所有事情都由老板沖鋒陷陣是必要的,更多的是靠人的積極性,人的主觀能動性來發展,靠一個人的火花來發展。 因為創業的不易和艱辛,所以害怕自己辛辛苦苦創下的基業被別人的錯誤毀掉,大凡老板們凡事都會盡可能地親力親為。管理所遵循的計劃、實施、控制,都由其執行,內部很難形成一個規范的組織架構。 “這個時候,必須從自己在一線沖鋒過渡到學會帶隊伍。”一手把新天地電子創立起來的李茗說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不是當時不懂得授權,我也知道這種親力親為將束縛企業的成長。但關鍵是創業的心態使我不敢對下級放權。” 創業者本身的管理模式和決策模式代表著中小企業成功的主要因素,從而形成了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一個企業當有強勢領導者出現時,就必然會形成弱勢管理團隊,從而使團隊成員的自主性減弱。團隊素質提升的緩慢必將造成公司業務的停滯。 市場:別人知道你在干什么嗎? 1998年,新加坡,朗科科技有限公司的成曉華和他的合作伙伴,對U盤的市場已經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如果有這樣一個產品,你會不會買一個?多少價位能接受?對產品還有其他需要和要求? “發展初期時,市場是個瓶頸,你的產品成熟度如何?會不會被歷史淘汰?代不代表市場發展的方向。這些都對下一步發展舉足輕重。”研發出身的成曉華笑稱這是個市場為王的年代。 企業發展階段不一樣,瓶頸點不一樣。“小企業早期發展的挑戰是你能不能看準市場,你的東西和未來市場是不是符合。”以藥物研發為主的微芯生物總裁張欣博士認為,對微芯來說,“我們首先面臨的挑戰是市場的溝通問題,讓別人知道我們在干什么。” “一方面和行業溝通,和政府溝通,和企業科研單位進行溝通,讓別人知道你在干什么,現在的企業和以前不一樣,不是你自己埋頭苦干就能干出來,新的科技企業更講究一個社會效益,你需要大家一起把餅做大。另一方面,我們的博士科學家到各種各樣的會議中去講我們的思路,發展和項目。”張欣認為,他們一直在一點一點教育市場,同時融入整個社會和資源界、工業界、政府進行交流。 資本:“錦上添花”VS“雪中送炭” “銀行從來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我們曾經找了很多中小企業擔保中心,但很難落實。我們現在最大的缺口就是資金問題。”不少小企業都表示,政府要能在這個問題上有所突破,對民營的中小企業來說是非常大的支持。 理解上往往也有一些誤差,一些小企業感覺如果有幾百萬人民幣會非常好做事。但在資本中,往往資本方是非常勢利的,企業越有錢,資本越愿意過去,可能做一個2000萬美元的交易比融資200萬人民幣的交易好做。地球村軟件公司鄒陽對資本的形容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觀點:“我要有一定的利潤一定的規模再來考慮資本的問題,資本這個東西不好玩,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對一個小型企業,太多的錢是消化不了的。” 規范化:推倒重來的痛苦 更多的時候,超越需要的是勇氣。 小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不能單純靠一個人的火花來走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通暢了,這時需要一個體系,一個流程來管理,否則會出現一種混亂。 “但這時候你需要一個很大的動作把以前的都推倒重來,這很痛苦。所以從另一個角度講,越早進入規范化,將來就沒那么大的麻煩。”林鷺華正帶領邁威通訊進行流程重組,否定自己的過程中總有痛苦。 “小企業比大企業更需要規范化。”這是我們此次采訪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小企業不需要投入特別大的成本去改造以前形成的老東西,良好的開端成功了一半,能把底子先做好,認真做,這樣將來和時常高峰期接軌時會比較輕松。” 但對于小企業來講,發展始終是第一位的。太多的框架與虛構的管理流程都沒有必要,不必照搬大企業的規范化流程化的管理模式,但要形成一些必要的管理思想,再根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形式上的變化與調整。 最優的人才VS更大的代價 2000年,地球村軟件公司和不少IT公司一樣,經歷了人員上的動蕩。和軟件相關的人都走了。鄒陽回憶,“這和大小環境的影響都有關。受大環境的影響,大家都認為當時公司很快就可以上市了;當年我的期望值也很高,非常浮躁。經過這幾年的反思,我們更加務實,在人力資源上更加注重內部培養,不輕易挖角。思路轉變后發現,原來公司內部人才多。” 外部的環境變得浮躁,找合適的人顯得更困難。成曉華認為朗科愿意為高級人才付出成本:“對于高管,我們愿意花成本,包括國外的人才資源。朗科的薪酬不比美國高,但我們愿意花代價,比如在股票方面給他補充。”張欣博士回國創業時,也認為當時最困難的瓶頸就是人才。“我們是以研發為主,怎樣吸引到最好的人才,在你的企業不知名的情況下很難。在國外生活了十幾年,對中國的人才市場和行業市場不了解,怎樣與行業整合,吸引到市場上最好的人才。是那時經常思考的問題。” 小企業必須花比大企業更高的成本來留住自己的核心人員。怕不怕他們走?孫莊的回答堅決肯定:“由不得我怕!我只想一點,我如何將他們留住,讓他不產生這種想法。”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紅樓夢》中有一句經典的話:“大有大的難處。”如果反過來說,就是小有小的好處。“船小好調頭”,小企業有一定的靈活性,但相對的就是小船在經歷風浪的時候容易翻。調頭容易,但總調頭會迷失方向,浪費時間浪費精力。保持勻速,逐漸把馬達力量加快,前進越快。 小企業因為小,所以什么方面都要做的比大企業還要好,才有生存能力,才能引起人家的注意,大企業獲得的支持更多一些。 市場環境不規范時,企業經營好比“沖浪運動”,比的是膽量和沖勁;市場環境規范以后,企業經營環境變為在平靜的湖面上劃船,比的是速度、耐力和管理智慧。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