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幸在2001的國際貿易論壇上的演講:創新機制是根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31日 18:17 新浪財經 | ||||
經常有記者采訪時問及企業家的收入與貢獻不成比例的問題。春蘭內部個人收入差距有一點,但不大,高級管理人員的收入是一般員工的一倍略多一點,很多人認為我們在這一點上保守。我想,這個問題要從兩個角度來看。就個人而言,我在春蘭做了一點應該做的事情,組織上在各方面包括生活上對我很關心、很照顧,我很滿足。個人收入多一點或少一點,至少對我們這一代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人來講,并不是很重要的事。 然而,從面上看,打破“平均主義”的任務還未完成,國企在分配上建立靈活而有效的激勵機制,重點向有有力、有貢獻的人傾斜直至大的傾斜,毫無疑問是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問題是現在的分配制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就拿理論界說得較多的“年薪制”來說,國有企業中真正實行的并不多,個中的因素很多,情況比較復雜。舉例來說,現在國有企業與合資、外商獨資、民營等其它性質的企業并存,它們之間體制、傳統、資產性質、發展歷史都不一樣,它們的經營者和員工們的觀念、心態、心理承受能力差別很大,國企的上級主管部門和國企的經營者不能有考慮這些問題。所以,我對分配制度改革的看法,還是四個字:積極、慎重。一個企業家的收入和貢獻在差距,這個問題不能用一般人的眼光去看。我生活上沒有什么要求,對名牌沒有什么判斷能力。我自我感覺蠻好的。“強烈的自尊心”是我最大的工作動力。其實我當初是極不情愿到春蘭當廠長的,行政命令,沒有辦法。我圈子很小,不習慣面對很多人,我喜歡自己拿張紙自由自在地搞研究。特別是我第一天上任就來了3個要債的,而且說你不給就到你這吃飯去,這種感覺太差了。如果今天叫我選擇,我還是不會選擇當廠長的,我會去搞研究。 對于媒體我一向是低調的,一個企業應該出名的是企業和品牌,而不應該是老板。我不是商品,不用推銷。我是很個性的,有時候也很矛盾,我理性上認為領導人炒作一下是好事,但現實中又不愿做。我不習慣面對很多人。我是美國麻省中國基金會副理事長,他們多次邀請我去講座,我都沒去。美國兩所大學要授予我榮譽博士,我斷然拒絕,我不要這些東西,當然也美國北約轟炸我們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問題。 現在中國企業多數都是負債經營,用銀行的錢搞投資生產,為什么春蘭不這么做呢?我覺得這是個人風格問題。中國人苦日子過慣了,再緊也要留點錢。我看到過大企業特別是國外著名公司一夜之間就沒了。我經常提醒自己:步子可以邁,但日子要過得長一點,不要背很大包袱。但這種思想受到嚴厲批評,特別是在亞洲金融風暴以前,說我保守,說國外1分錢做10分錢的事,你一分錢還要留5厘,這是資金浪費。但我13年間從零資產增加到80億元凈資產,你能說我保守嗎?總的來說負債發展是對的,但問題是要合理。金融風暴中倒下的像韓國大宇、韓寶、啟亞,就是超過合理的極限,這時你就感昌不得。國際上規定企業60左右的負債是合理的,超過,就進入警戒區。中國企業負債大概在70多。中國沒有講信用危機,但大家思想上是有這個概念的。我的原則是:穩妥、不斷的發展。
|